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胡天佑  邓力 《职教论坛》2018,(2):142-145
以"创客""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三创"教育构成了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思维。技术本科创客教育倡导创新创造、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技术本科创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就业能力发展的新型教育;技术本科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技术本科"三创"教育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有利于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新的"三创"教育观;以"创客"理念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倡导"三创"精神的环境氛围;以创业为指导,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以"创新"服务教研,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关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三创"教育的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美在创造中"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进行审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创造人人可为,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三创"能力.  相似文献   

3.
学科与竞赛相结合是创新融合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创客大赛属于"跨学科实践型"竞赛。文章在跨学科视域下探讨学生创客大赛的现状,分析创客大赛存在的问题:跨学科创新主题偏重理科知识,人文方面有待加强;团队跨学科合作偏重形式,异质性内容耦合不足;学生跨学科创新意识强烈,跨学科创新能力薄弱;跨学科竞赛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改进策略: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从"跨学科阅读-跨学科思维-跨学科实践"三个维度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学校充分引导师生参与跨学科创客大赛;社会营造创客大赛的跨学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6,(6):13-19
创客教育是以造物的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工程教育。文章简要回顾了创客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本质内涵,提出开展创客教育需要努力做到三个"实现":(1)利用各种科技活动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多层次渗透;(2)利用各种空间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全方位开展;(3)利用各种师资开展创客教育,实现宽领域施教。文章还认为,普及创客教育需要提供系统的支持:(1)推出创客教育的核心素养、质量评价和条件建设标准;(2)做好配套先修课程的建设;(3)开展教师培训,筹建区域创客教育联盟;(4)开展不同形式的评价活动;(5)开源节流,因地制宜地建设创客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音乐课的听、唱、写、创四种方法入手,清晰阐述了"听"是音乐课的基础;"唱"是音乐课的重点;"写"是音乐课的难点;"创"是音乐课的亮点。以上四种方法给音乐课带来丰硕的成果,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提高技能、提升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探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培养大学生的"三创"精神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起创新、创造、创业的行为职责。在"三创"活动的探索与思考中,为大学生搭建"三创"平台。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是"吸收——内化——表达"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提升过程,其中读是"吸收",赏是"内化",创是"表达"。针对目前高中生疏于阅读懒于写作的现状,我试着用个性化读、赏、创"套餐"作文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写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读赏写创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职学校的"三创教育"是创意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的简称。中职学校开展"三创教育"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要大力挖掘"三创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和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播下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种子,促进学生的创新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文章对传统"三创"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三创"人才需具备的三大能力模块,探讨了连锁专业"三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即建设具有"三创"意识和"三创"能力的师资队伍,构建"三创"人才培养的载体,采用利于"三创"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三创"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体系,最后用人才胜任力模型评价"三创"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三创"教育、培养"三创"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改革实践中,应以"三创"教育理念为指导,采取调整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评价方法等措施,有效培养学生"三创"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全面展开了对中职学生的"三创"教育.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自然肩负着推行学校"三创"教育的重任.数学教学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构建,最后论述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众创"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并产生了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具有"以完整项目为载体,强调项目的创新性""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以教师指导为辅助,强调指导的差异性"的特征。在未来基于"双创"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应改革"双创"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双创"合作、优化"双创"师资队伍,以及打造"双创"校园文化方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专创融合是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具有时代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本价值.针对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培养目标无法动态匹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培养体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脱节、实践平台无法有效支撑专创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目标匹配、模块耦合和平台支撑三个维度研究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金字塔"模型,打造专创融合"四项目驱动、三导师引领、四课程协同"的"434"模块化耦合体系,建立"科创—赛创—社创—孵创"实践训练平台支撑系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形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创意、创新、创业"方面的新要求入手,以动漫专业为例,就"三创"视角下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动漫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与机制。具体包括:精准定位"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动漫社团-学生创意工作室-创客工坊"三创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双导师制"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施"成果导向,三项融汇"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打通原创作品成果转化与增值通道;构建三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台湾中华大学、修平科技大学、长荣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的考察、学习、交流,总结了台湾高校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经验,并以课程开设、实践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竞赛活动开展、建立联盟、构建交流、打造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大陆高校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法为理论指导,探究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中"创境、设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创新性、适切性、挑战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终身受益性,并以应用型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创境、设疑"原则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以便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改变,及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深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着重探索从构建"三横""三纵"实践教学平台,深化校企联合、完善院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整合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建立校级创新平台,全方位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技能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提升专业建设的同时,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兰州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近三年校企合作的组织创新与管理机制研究,结合不同类型的产学研项目深入合作,提高了学生"双创能力"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的现状与原因,也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专业职业技能点,并通过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以产业驱动为对接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