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圆寂之前,要选一个传人, 就让众弟子各做一首偈子。大弟子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话音刚落,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随口念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做人     
读书与做人似乎颇有些“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意味。读书固然对于提高人的素质 ,端正人的品行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是否读书者就一定比不读书者、或读书多者就一定比读书少者品行高洁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 )一个人德性的修养 ,情操的陶冶 ,品格的形成 ,内心的开悟 ,本不是唯读书之华山一条路。因而 ,不识字的武训 ,一样可以成圣成贤 ;不识字的惠能 ,一样可以悟道成佛 ;“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样可以成就其王霸之业。惠能目不识丁 ,就连那首流传千古的偈子“菩堤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也是惠能口述求别人写到墙…  相似文献   

3.
惠能"无相戒"的思想渊源与中国礼文化熏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礼俗生活有很多的一致性;"无相戒"与"礼"在义理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修养规范上具有通用性。中国礼文化为"无相戒"的流布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和人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惠能的"无相戒"在义理层面也表现出了超越当时中国礼文化的地方,而这又为后世儒家心学的礼仪观所借鉴、吸收。惠能的"无相戒"与中国的礼文化在历史的时空中展现了良性的互动,这为儒佛和谐、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为今天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鞭先着追科学,西方世界鞭先着(《诗词四首·祝科学大会》)“鞭先着”即“着先鞭”。语出《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①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②,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③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④。注释:①[纵横]合纵连横,指政治或军事上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②[闻逖被用]听说祖逖被朝廷录用。③[枭](xiāo)砍头示众。④[先吾着鞭]人家比自己先打着马鞭,喻别人走在自己前面。  相似文献   

5.
六祖惠能幼年丧父,少时家贫,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可以说是目不识丁,但他潜心学佛,礼湖北黄梅东山寺弘忍大师为师。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千余年,成为东方三圣之一。惠能的成长历程,证明了“下下人有上上智”。这样巨大的成就,无疑是通过努力学习取得的,因此,我们试从他的学习观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7.
论参佛 ,是必讲悟性的。佛学的许多玄观妙理 ,既不需要逻辑推理演练 ,也不需要科学实验论证 ,它需要的是一种“慧眼” ,一种悟性 ,能超越尘世与现实 ,进入无限和终极 ,到达洁净空灵的境界。例如那个很有名的佛六祖慧能的故事 :五祖弘忍欲求法嗣 ,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先有一僧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而慧能却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相比之下 ,谁的悟性更好 ,更有资格得以衣钵相传呢 ?当然是慧能了。所以 ,参佛少了悟性 ,哪怕念经磨破了嘴皮 ,也只是个有口无心的和尚 ,…  相似文献   

8.
变废为宝     
角色:分类垃圾箱(简称“箱”)小朋友10人(简称“幼”) 图书(简称“书”)啤酒瓶(简称“瓶”)汽油罐(简称“罐”) 时闻:一天下午地点:公园一角  相似文献   

9.
悟空的心魔     
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如来在山上贴了一张标签——佛偈。那佛偈威力无比,如果没有佛偈的镇压,悟空随时会破山而出。这泼猴生就的性情暴烈,压在山下的前几年每每奋力挣扎,都被那佛偈镇住,动弹不得。其实那佛偈的威力只有10年,而悟空并不知晓,他奋力挣扎了几年之后,便停止了行动,就是耳朵眼里长了草也不再挣扎了。这样一压就是500年,  相似文献   

10.
利益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利益是人行动的基动动力。“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无处不在。在封建时代,即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物质利益。在最温情的家庭关系中,养儿是为了防老(目前农村依然)。给陌生人指路往往获得“感谢”或精神上的满足(即精神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12.
“所”字结构是古代汉语一个重要的结构形式,在通常情况下,“所”字结构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态。一、“所+动”式。例:①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③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所十动”式的结构中,有时动词虽同,但所涉及的对象不同。如:④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⑤诚欲往来言所闻。(《答书中立论师道书》)⑨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⑦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④“闻”涉及的对象是“劳师以袭远”,故“所闻”义为“听说劳师以袭远这种事情”。⑤“闻”涉及的对象是“为文之道”;“所闻”义为“懂得的这方面的道理”。⑥“闻”涉及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这类中学的男生,大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整天游手好闲、顽世不恭的“小痞子”。他们总是扮酷扮帅。刚开始的确有不少“美眉”为之倾倒。到后来,深入了解后发现毛病一箩筐,只剩下一句“Bye-Bye”(再见)。第二类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这些人大多“四眼加身”,形象不佳,但成绩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5.
1.舞鸡声祖逖和刘琨少时有壮怀,半夜听鸡叫,便起身操演武艺。后用“舞鸡声”、“闻鸡梦醒”、“闻鸡起舞”等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相似文献   

16.
闻鸡起舞(励志型) <晋书·祖逖传>载:东晋祖逖与刘琨率部镇守雍丘.夜晚共被同寝.午夜,荒野中传来鸡鸣,祖逖闻后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即起身习武.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啼便起床舞剑.自此,"闻鸡起舞"便成为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图强的典故.  相似文献   

17.
虽然四句为一偈之说广见于历代佛教经疏中,但一偈并非皆由四句构成。随着佛教渐然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偈”逐渐用来命名具有宗教意味的哲理诗。汉魏以来的七言佛偈的译入,尤其是东晋南朝大量七言佛偈的传译,为七言偈颂式诗歌提供了“通体七言”和“两句两句衔接贯连”的结构形式,加之与本时期中土四言及五言诗“隔句押韵”方法的长期共同作用,为梁代作家如萧绎、庾信、刘孝威等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成熟的七言诗范式。这一范式的形成奠定了七言诗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19.
禅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消净,何处有纤尘。 当五祖弘忍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这个曾被称为小蛮的弟子,也缔造了六祖慧能普度千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出神     
有时,人需要出神。出神地看一本书、看一棵树、看一个人;出神地听一句话、听一首歌、听一片海;出神地闻一朵花、闻一盘菜、闻一滴泪……当这种久久的“出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思就完全聚集到一点上,然后迸发出一种特殊的力量,此时,人便有了更完美的心态。当人出神地看一本书,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成了书中的主人公,也经历着这般快乐和那般痛苦。你可能会完完全全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时而泛起微笑,时而皱起眉头,更时而会流下“贪婪”的口水。当人出神地看一棵树,你就会觉得自己已把这棵树给看“活”了。你似乎能看到树的周身的年轮,看到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