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震兼擅义理与考据。在乾嘉学术史上独树一帜。乾嘉以来,学者对戴震学术思想定位不同,对其学术思想分期也持论不一。梁启超、胡适、钱穆、余英时等近现代学者都对戴震的学术思想有过不同阶段的划分。文章在学术主体视界下探讨戴震的学术思想分期,并分析戴震各阶段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其各阶段学术思想嬗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戴震生平学术交游对其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戴震一生中与江永、惠栋、钱大昕、纪昀、卢文诏、王呜盛、章学诚、段玉裁、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均有交往,他们或给戴震以重要引导,或与戴震切磋交流,或受教于戴震。戴震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既是其自身勤奋学习所致,也与他的广泛学术变游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当今学界有一种误区,以为王学在清初即被摒弃。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也以为乾嘉考证学是朱子道问学传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惠栋、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中坚,而其学皆与王学有关,这意味着王学传统并未在乾嘉中断,在余先生所说的朱子道问学传统之外,乾嘉学术还存在着另一条王学传统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戴震研究热,历经百年而至今依然。戴震在治学取经,方法论,目的论及批评宋儒诸方面体大思精,论述颇丰。钱穆,余英时作为戴学研究的重镇,他们的观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某些结论是否成立尚可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开始的戴震研究热,历经百年而至今依然.戴震在治学取径、方法论、目的论及批评宋儒诸方面体大思精,论述颇丰.钱穆、余英时作为戴学研究的重镇,他们的观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某些结论是否成立尚可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8.
乾嘉汉字的治学宗旨是由字,音韵,训诂,考据人手以寻求经书义理和圣人之道。作为清代中叶最名的学和思想家,戴震不仅以字,音韵,训诂,考证的辉煌成就为世所重,而且以系统而又深邃的义理学说,在清中叶的学术思想界独树一帜,成为为数不多的既讲考据,又有思想的汉学家之一。但是,探寻戴震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实践,可以看到,其起点是“我注六经”,终点却是“六经注我”。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一方面反映出戴学术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观照出汉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刘咸炘一生活动范围很小,但却有自己的学术交往圈子。由于学术交游和学术著作的传播,刘咸炘的学术思想很早就受到了蒙文通、钱穆、梁漱溟、张尔田、柳诒徵、杨树达、张舜徽及日本内藤湖南等一流学者的关注或推重。史料表明,早在民国时期,刘咸炘已在学人大家之列。  相似文献   

10.
江藩是清代著名的汉学家,为惠栋的再传弟子。博涉经史,著述等身,尤以其《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影响最深,被誉为“全面系统研究清代学术的第一人”。对其学术思想的探析,可以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汉、宋二学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我们理清整个清代思想文化走向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辟二氏":《原善》、《绪言》、《孟子字义疏证》的撰写旨趣《原善》、《绪言》、《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谈“义理”的三部代表作。三部书的撰述年代不一。在钱穆看来,对戴震这三部书著作年代的确定,实关系到可据此“继是而求”“东原哲学之大体”。钱穆指出,段玉裁《年谱》说戴震丙戌(1766)年作《孟子字义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钱穆两位学术大匠的同名著作,是研究近代学术的必读书籍.该书专门论述了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各学派与学者的学术思想。两书首先分析了清代学术思想的渊源,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着以时代为经,以学派或学者为纬,详细论述了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发展及主要内容。两书的写作方法不一,侧重点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两位学术大师各具特色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学术界都享有盛誉,影响深远。学术界对两部学术史研究多着眼于梁、钱二人梳理三百年学术的理论基础即清代学术思想渊源与宋学的关系。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以二人的学术史著述思想来辨析两部学术史,以二人对学术界定的差异、采用的不同体例及学术视野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史学界亟需一部新通史以实现“书生报国”。钱穆目睹于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了自己的通史观。他认为新通史应当重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详于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兼采汉宋,考据义理并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钱穆于抗战期间撰写出了自己的通史之作——《国史大纲》。虽然钱穆的通史观及钱著在当时并未引起主流史学界的认可,但在今天进行探讨仍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穆、张舜微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钱穆认为,从专门与博通的视角来看治学,可以将其过程分成专门之学、博通之学、建基于博通之上的专门、成家而化四个步骤。"只知专门,不求通学"与"未曾入,急求出"这两种学风因与上述治学步骤不合而遭到了钱穆的严厉批判。鉴于上述两种学风在当今中国学界依然比较常见,因此,钱穆基于中国学术传统的治学建议对于今日中国学人的成长与中国学术传统的重建必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也因此荣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称号。但唯物史观自从上个世纪初引入中国,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进行着或明或暗的博弈。作为上个世纪中叶从大陆远走港台的保守主义思想文化大家,钱穆一生都关注马克思;作为一位学通四部的史学大师,钱穆经常在论著中涉及到对唯物史观的解读;研究钱穆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可以提示后代学人务必要使"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缩小差距。  相似文献   

18.
戴震与朱熹同出于徽州,又各领时代风骚。程朱理学受到统治者和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却遭到戴震的猛烈攻击。有人认为,戴震早期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晚年转而攻击理学,是忘本。我们在考察戴震评价朱熹的大量具体材料后认为,学界对戴震与朱熹理欲观的对立方面注意太多,未能看透戴震对朱熹的态度是真正地“批判与继承”,所以造成了学术理解上的视差和误读。戴震对朱熹的态度看似很矛盾,但只要抓住戴震治学“实事求是”、空所依傍的特点,就能理解其中原由。朱子对戴氏有深刻影响,戴震对朱熹有公允评价,并且态度始终如一。本文力求公正地看待其间的传承关系,从而纠正那些认为戴震思想有前后期的不同以及晚年竭力诋毁朱熹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9.
贺麟与钱穆     
贺麟与钱穆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皆怀有“温情与敬意”.贺麟从哲学的层面为儒学复兴寻找思想资源,钱穆“在史实中求史识”,从历史发展中为国家、民族不亡寻找证据和答案.他们的治学领域、为学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在各自的人生中书写了辉煌.  相似文献   

20.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