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玉春 《文教资料》2006,(27):33-34
在任何一个班级,学生总有优劣之分。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迅速反应,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后进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定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后进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  相似文献   

2.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3.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和差的。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又要关心学困生。关心优等生往往并不难,但关心学困生则不然。有些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和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们,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学困生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概念,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存在"学困生"。有些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于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重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  相似文献   

5.
<正>西方有句谚语:青少年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确,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识别好坏、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不强,因此,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而做好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优生"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特殊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马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而特殊生则不然,文章列举了三个典型而真实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待特殊生应该如何用心。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稍加指点,“优生”便立刻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后进生则不然。有些后进生。  相似文献   

8.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总是有"好的"、"差的"。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既要关心"绩优生"更要关心"学困生"。其中,重要的是洞察"学困生"的心理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还是在学困生转化上。如果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目标就可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任何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优生和学困生,而学困生往往会影响班级的方方面面,可运用"扶贫"法,转化"特困生",首先,在学生中摸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再分别找"优"生和"学困生"谈话,让同学之间"搭档"帮扶,并随时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全班同学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手心手背都是肉,学困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教师的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课堂上,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优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而学困生却难以融入其中。在学优生享受着学习乐趣时,学困生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仍然是一窍不通、一团迷雾,茫茫一片,久而久之,他们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听众"朋友,而课堂也成了他们心头难言的伤痛阵地。  相似文献   

12.
正一、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学困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调皮的学生往往也是最聪明的学生,他能够有"皮"可"调",因为他有那么点小聪明,让脱轨的小聪明重新步入正轨。作为一名教师尽量发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让"亮点"亮起来。对其特长加任务,培养上进心,促使各方面进步。如果这一点做好了,改变学困生就大有希望,试举一例:如我教过的一名叫小强的学困生,读课文时总是结结巴巴的,没有一句完整的话,语文成绩十几分。后来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班级大家庭中,数十个学生当中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客观上存在"尖子生"、"中间生"和"学困生"。"两头尖,中间大"这一教育现象正说明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属于"中间大"的"中等生",不少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尖子生"给予过多的关心、注意甚至是呵护,另一个方面,"学困生"也已经引起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关注"学困生",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常抓不懈的工作。当今,"培尖补差"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而更多的"中等生"被我们教师所忽视。  相似文献   

14.
邓会春 《课外阅读》2011,(11):170-170
学困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学习上相对学优生来说比较落后。随之形成的就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当。毋庸置疑,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这群人也就成了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心头之患。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就成了每一个教师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学困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自卑感重,自信心低落,精神萎靡的学生。老师往往只注意到"学困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其实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一是基础知识差,二是思想素质差。这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自信的心理定势。而这其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批评和同学的不认可就加快了这样的循环。那么辍学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那么"学困生"的进步或成功的希望又怎能成为现实呢?在对学困生的教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些学生进入初中以后,随着英语难度的增加,慢慢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成了英语学习上的学困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所以每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关心、爱护学困生,想方设法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的英语成绩有一定的进步。如何转化学困生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关心、爱护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中常常受到歧视,心理有一种压抑感,没有自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7.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每个人在最初之时,除了善,还有上,一颗向上的心。没有谁生来便愿意比别人笨、比别人差。可是进入小学之后,接触了各科的学习,特别是在各科的测验之后,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就会被心照不宣地分为三六九等,渐渐地有的学生就被冠以"学困生""后进生"甚至"差生"这类的"头衔",这种差别在教师有意或无意的提醒中反复强调、反复深化,慢慢地模糊着孩童的认知与定位,这种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定义为"学困生""后进生"甚至"差生"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自己定位,从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又无言的伤害。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视、重视这个问题,并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跟进了解与探究,从自身态度反思问题所在,从方法与根本去转变思想,去感化与淡化这种差别对待,让后进生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让这类学生能得到理解与尊重,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与优生一样快乐学习与努力进步着。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剖析,关注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也要关心学困生。以下四个方面相信会对我们开展转化学困生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一、确定学困生名单,寻求致差原因,制订转差计划,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做到  相似文献   

19.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教师,既要关心“优秀生”,又要关心“后进生”。关心“优秀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秀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秀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较多。但“后进生”则不然。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水过鸭背”,一点效果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到数学时,才能真正发展。”但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怎样呢?一些学生数学基础非常差,学习数学感到很吃力,以致于有些学生逐步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如何帮助数学差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转变数学教学观念1.由“偏爱优生”转移到重视“学困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优等生,提问找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对学优生备加关爱。相反,对“学困生”则歧视冷漠,不予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学习不好,只抱怨学生数学基础差,而很少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