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2.
渝文 《今传媒》2006,(2):59
重庆市5名歹徒绑架两名从事美容工作的女孩后连窜三区县一案告破。2005年12月6日,5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检察机关。12月7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重庆青年报》、《重庆法制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重庆晚报》和《重庆青年报》从猎奇的角度制作标题,本末倒置、很不妥当。现将两报标题抄录如下:《重庆晚报》为一行式标题:《绑架发廊妹协议“求财不劫色”》。《重庆青年报》为两行式标题:正题为:《“君子协定”管不住贪色绑匪》,副题为:《沙区、璧山、长寿警方24小时内破获一起绑架强奸案,5嫌犯全部…  相似文献   

3.
1月26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刊有《头发脱落与健康有关》一文。笔者当即觉得该标题在语法上有问题,查《现代汉语词典》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该词典是这样解释“健康”二字的:“强健。(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我们平时也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小孩看上去多么健康、活泼呀!”“祝某某健康长寿!”一言以敝之:“健康”就是指身体好、没有病。没有第二种解释。而《头》文中写道:“……导致脱发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受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这意思很清楚:健康状况好,头发脱落就少(正常);而当身体有病(如患有些脱发性疾病),就会导致头发脱落多。而《头》文标题中的“头发脱落”.显然指那些不正常脱发现象,它们只可能同  相似文献   

4.
“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形容看到某些事情有了称心如意的结局,从内心感到痛快.语见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说起他死得可怜,无不垂涕,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例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十五回:“像这样剥削来的钱,叫他这样失去,还不知多少人拍手称快呢!”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拍手称快.”巴金《随想录》一三七:“到十九日,这三名犯人真的给送往刑场枪决了.于是大家拍手称快,说是‘大得人心,大快民意’.”<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5.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正当西安市市民想知道市政府今年又将提出为群众办“十件事”的内容时,《西安日报》1月8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不提“十件事”随时办实事》。这是一则好消息,更是一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贵刊在1988年第5期发表冯根良同志的《新闻标题中的“顾名”》(以下简称“顾名”)一文,其中谈到“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所失误,故不揣冒昧,愿把当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我的自白     
《我有一个夙愿》(见《编辑之友》1987年第一期第86页)一文写得多好啊!它道出了多少个严肃的文字工作者的心声和愿望!作为一名小小的编辑,我也举双手赞同并参加这一呼吁。不过,鉴于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出版一本无错的书!哪怕是出版一本无错的杂志也好。”但愿望和要求可能走高了一点。还是提“刊出一篇无错的文章吧!”大概来得现实一些。可惜的是,就连这样的低要求现在也不一定能达得到的。不信,就拿《我有一个夙愿》这篇呼吁  相似文献   

9.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10.
捉错园(一)     
要避免稿件出差错,关键在要善于“捉错”。本期起,我们开辟《捉错园》栏目,提醒编辑、记者、通讯员、校对、审稿人,都来把关,改变“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题,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题中,有不少是同古诗“攀亲”的。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把诗句原封不动地搬来作题。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1983年被评为好标题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人民日报》6月4日),原是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一句。高诗本意是对友人的慰勉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闻业务方面的一本新书——《标题的艺术》。《标题的艺术》是探索标题制作的专著,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彭朝丞同志。全书包括“标题的种类、作用及其特色”,“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与技巧”、“标题的制作方式举要”、“修辞手段在标题中的应用”、“标点在标题中的独特表达作用”、“标题的排列与美化”等章目,从新闻学、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这“一艺”(制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的一组专题报道引起不小反响。专题包括《向“有色广告”宣战》(通讯)、《从“民不举,官不办”说起》(言论)、《“有色广告”毒害社会》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中国金融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CCTV-3的《文化访谈》栏目也打电话来详细了解情况。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批示:“这是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好事例。”《向“有色广告”宣战》这一独家新闻能够“出炉”,源于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转来的一封普普通通的读者来信。这封来信,是一名叫“童衡”的读者所写。信的标题触目惊心:《愈来…  相似文献   

14.
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巧拈妙连,新奇别致,既准确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又称之为“顾名”标题,它其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正题的顾名。这种标题不用副题,干脆利索,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发财发财以后》(辽宁日报1984.4.7),这是在人名“发财”之后接着出现“发财”二字的。《廖名庭,庭院经济扬  相似文献   

15.
报刊上谈标题艺术的专文,时有所见。标题艺术高妙,自然赏心悦目。但在有些报刊还常出现不通、欠通、歧义,令人难解的情况。在此,只举一例:《不摘“贫困帽”摘掉“乌纱帽”》这是《山西日报》今年4月15日的一则标题。如果不看文章内容,只审标题含意,那就是:不必去摘掉“贫困帽”,只须摘掉“乌纱帽”就行了。经过细看文章内容,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到1990年底,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在350元以上,基本实现脱贫,届时摘不掉贫困帽,县委、县政府领导甘愿摘掉‘乌纱帽’。“内容”与“标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辟“新闻标题写作”专栏,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实例、有见解的好文章,读来很受启发。于是,也想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五期上发表的郭映普同志《擦亮新闻的眼睛》一文,对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分科诊断,针砭“题”弊,指出病源,开出医方,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不过,文章第一段中的举例分析,所举例证有不准确处。文中是这样写的: 有些标题忽视了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这一要求。1984年5月26日,许多报纸以《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或《邓  相似文献   

17.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斯里兰卡:“狮子国”的遗产(《文汇报》2006年5月4日第8版)(2)黄霜:笑傲文化江湖的不羁才子(《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第13版)(3)贷款利率上调: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4)国资委出新规: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C17例(1)一(2)中的“A”是体词性成分,例(3)一(4)中的“A”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在报纸文章的标题中,偶而出现数字标题,所谓数字标题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标题全由数目字组成,没有文字;一种是以数目字为主,夹以少量文字。数字标题中两个数字之间,往往用数学符号“:”、“十”、“=”等连接起来,或用波折号“——”连接。在一般情况下,数字标题表示的意义比较模糊,因而一个数字标题就是一个悬念,如果运用好,它比文字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例1,《1:394的奥秘》(《文汇报》1990年8月16日头版)。这是篇小言论.说解放40年来,国家给上海新沪钢铁厂累计投资500万元,而该厂为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两个例子,一个表现:看风向,随大流;忽“左”忽右,东倒西歪,这是某些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受到社会的谴责,新闻出版署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92年即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不断组织对编校质量的检查,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