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状况与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在各维度上认同程度的先后顺序为:兴趣爱好、规范安全、群体互动、简便易行、校园组织和时尚前卫;2.性别、专业、年级和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显著影响大学生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价值观,它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体育锻炼的标准,有目的性体育锻炼价值观和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之分,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体育锻炼价值观具有主观性、选择性、社会历史性、阶段性和导向性等特征.研究体育锻炼价值观是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的需要,是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需要,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不同时代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了209名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体育价值观及其各因素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理论拓展认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得益于体育价值观内在驱动力的诱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客体环境上外因合力的结果。建议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3):126-130
为了研究大学生锻炼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并探讨体育价值观在两者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人口统计学自编问卷、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问卷对25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家庭背景、专业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体育价值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通径系数达到0.72.  相似文献   

5.
论文通过网络问卷和现场调查问卷调研的方式对江西省内高校75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目的在于分析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认识及其对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删别和专业类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由于性别因素引起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因素的不乒,致使男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价值观认识有区别,另一方面理科专业学生较文科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荇压和人际交往价值观取向,而非体育类艺术专业大学生偏向兴趣爱好、自我实现、塑造形体和经济导向价值观的认识,此外,低年级学生由于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影响,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较高,但人际交往和塑造形制.方面的价值观认识低于高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6.
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407名大学统招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结果发现在职业价值观目的性与手段性两个维度上,男女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统招大学本科生、自考生、高职生三类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同时文、理、工三类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追求成功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回避失败倾向高、低组大学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得分差异显著;职业价值观与成就动机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主动性人格、职业价值观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使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和创业意向问卷对5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生源差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生源差异;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和生源差异;主动性人格、职业价值观和创业意向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主动性人格、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对创业意向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犬学生通过参与谍外体育锻炼活动来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与思考。旨在明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分析表啊: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理论运用能力,以及角色意识、正确的人格价值观与竞争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高校应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予以积极引导与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云南省4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积极的,其体育价值观也是积极向上的;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不足、时间少;活动项目主要以散跑步、球类为主,健美操、隔网球类(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在女生选择的项目中占有一定比例;懒惰、场地器材不足、学业重没时间、无人组织指导等主客观原因是影响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361名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研究发现:师范大学生与非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兴趣性格、福利待遇方面要求高于男生;师范生成就动机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价值观: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高、低者的职业目的性要求均差异显著;师范生成就动机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和社会交际方面。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及转归措施有:健康教育、定期健康检查、体育锻炼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部分人没有养成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同学段、性别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经常锻炼人群和不经常锻炼人群在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等6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探讨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生活事件应激的影响。结果:(1)男生的应激水平明显低于女生.男生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女生;(2)应激水平存在城乡差异,市区学校较县城和乡镇学校应激水平低;(3)高三与高一应激水平整体上高于高二;(4)高二运动量显著高于高三,高一与高二无明显差异;(5)不同运动量对应激水平的影响均有明显的差别,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6)运动量与应激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验证锻炼动机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体育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1049名大学生(男579人,女47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体育锻炼、锻炼动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锻炼动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回归效应显著,并分别解释变异的1.3%和6.2%;锻炼动机在体育锻炼基础上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回归效应显著,在体育锻炼解释一般自我效能感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其效应占总效应值的14.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上存在差异。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锻炼动机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其中起到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水平和场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介模型.从不同专业、性别和总体三方面对假设的中介模型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不同认知方式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场认知方式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焦虑水平的中介变量之一.提出了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以及高校体育课务必内容多样化,满足广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对我校学生体育锻炼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于为进一步改进和健全我校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使命,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锻炼的相关因素,对指导学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现阶段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云南省6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体育锻炼时间、次数、强度、内容和形式等调查和分析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结果表明,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和增加器材设施等,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