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14岁的赖宁主动加入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赖宁的名字,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的事迹被人歌颂、传扬,他的画像挂在中小学的教室里。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石棉县幼儿园是赖宁受到启蒙教育的地方,在赖宁一生短暂的14年中,就有2年多在这里度过。近几年来,幼儿园老师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手段,在幼儿中开展了学赖宁的活动。一是带领幼儿到“赖宁事迹陈列室”参观,面对那些珍贵的图片和遗物,向幼儿讲述小英雄赖宁的事迹和品质;二是给每个幼儿买了一本连环画《赖宁》,让幼儿看看、讲讲;三是自编学赖宁的教材(如儿歌、故事),通过儿歌、故事、歌曲、舞蹈以及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等,使赖宁形象深深地留在每个幼儿心中;四是请赖宁的妈妈、外婆来园给幼儿讲赖宁上幼儿园时不撒娇、不挑食、爱劳动、敬长辈、有礼貌、有错就改等内容的故事;五是结合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开设“学赖宁、做好孩子”活动园地。石棉县幼儿园开展学赖宁活动以来,收效是显著的。特别是大班幼儿,主动帮助清洁员打扫活动室卫  相似文献   

3.
视点     
争鸣:保护孩子与摘下赖宁照片张天蔚在《北京青年报》撰文:从2004年1月1日起,随着《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实施,少年英雄赖宁的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十几年前,年仅14岁的少年赖宁为了扑救山火而力竭牺牲。随后,赖宁作为“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被树立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的照片也就被“纷纷挂到校园的墙上”。十年之后,赖宁的照片被摘下,似乎表明我们的社会不但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对未成年孩子进行保护的必要,而且  相似文献   

4.
辩证的思维是思维成熟的标志。所谓辩证的思维,就是既能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能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能注意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能发现有弊的一面。辩证的思维往往比通常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刻;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因而它更独特、更富有创意。下面选用的几则材料,都是新近出现的事物,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我们把材料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供你阅读和思考,也许能帮助你提高在辩论和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你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充分表达。一、赖宁像该不该摘下赖宁是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初中学生,他生在山区,从小热爱祖国的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5.
小朋友,你知道赖宁哥哥的故事吗?赖宁生长在四川省石棉村,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勇敢的小英雄。有一天,离他学校不远的山上突然着火啦。火烧得好大好大,山上一大片绿绿的、高高的大树眼看都要被烧掉。山上还有卫星转播站,还有油库。许多叔叔阿姨都飞快地跑到山上救火了,赖宁和一些同学也很快地冲到了山上,几位叔叔看见了急忙阻止,说:“你们年纪太小了,这儿危险,赶快回学校去。”赖宁不肯走,他要和叔叔阿姨一起灭火。火把他的脸烤得好痛呀,还烧着了他的衣服,烧伤了他的手。赖宁哥哥咬紧了牙,继续扑火。大火终于扑灭了,山林保住了,卫星转播站和油库也都保住了,可是赖宁哥哥,他躺在树林边,再也没有起来。  相似文献   

6.
根据少儿身心特征,采取符合实际的方式,引导他们学赖宁,可以收到实效.一是角色引导法.少儿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学赖宁活动就要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除了让小队员在文艺节目中扮演赖宁外,还让小队员在学生生活中做赖宁.如开展"赖宁在我们中间"的表演会、"让赖宁到我们中队来"、"千万个赖宁在行动"等活动.二是游戏引导法.根据少儿注意力难以集中,酷爱游戏的特点,把学赖宁渗透到游戏里,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他们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开展"我为赖宁故事画插图"、"我为赖宁谱首歌"、"我和赖宁比赛跑"等活动.三是实践引导法.根据少年  相似文献   

7.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址——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介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恐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今年5月,和东仓巷居民朝夕相处20年的赖宁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8月上旬,热心的居民  相似文献   

8.
学赖宁是少先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巩固和发展前段学赖宁活动的成果,把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宏观发动"与"微观实施"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传赖宁,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学赖宁活动,这些"宏观发动"对于造成  相似文献   

9.
学习赖宁     
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敬佩又痛惜。他就是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授予了“英雄少年”称号的赖宁。赖宁是从小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党对于青少年一代的要求,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而对赖宁的思想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党殷切期望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青少年去继承前辈的事业,开创国家的美好未来。赖宁就是“四有”新人的一个典型。他胸怀大志、爱国爱民;他勤于动脑动手,热衷科学试验,富有创造精神;他兴趣广泛,求知若渴,全面发展。当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蒙受严重损失时,他不  相似文献   

10.
话题屹立山西太原东仓巷20年的少年英雄赖宁的雕像,今年5月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8月10日,难舍英雄情结的东仓巷居民在网上发帖,在现实中打听,自发寻找赖宁雕像。原来因为太原市环境整治,赖宁雕像被迫移出,本想将其放置于公园和学校里,却想不到遭到多家公园和学校的拒绝。于是,赖宁雕像由于无单位接收而被放置到了某个偏僻的院落里。在得之真相之后,东仓巷居民对此做法表示不能理解,而此事也引起了全国关注。最后,在公众的期盼中,赖宁雕像得以迁回原址。  相似文献   

11.
1989年以来,我们响应团中央、国家教委的号召,把“开展学赖宁活动,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学赖宁活动,具体做法是:一、抓好骨干培训和宣传阵地的建设我们在学赖宁的过程中抓了四支骨干队伍的培训。1.培训辅导员。通过培训,使辅导员进一步了解赖宁精神的实质,掌握开展学赖宁活动的基本要领及方法步骤。2.培训中队委。我们向中队委介绍  相似文献   

12.
我也是太阳     
广大少年儿童,敬仰赖宁,希望他还活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成长。肩负起建设祖国明天的光荣任务。编剧依据少年儿童的美好愿望,假设赖宁还活着,假设他走进现实生活……那一定会产生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戏运用了童话的手法,把这个故事编织起来……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前,年仅14岁的少年赖宁为了扑救山火而力竭牺牲。随后,赖宁作为“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的照片也就被“纷纷挂到校园的墙上”。  相似文献   

14.
小英雄赖宁生前的班主任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回,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强调作文前认真观察非常重要。赖宁暗暗给自己出了个题目《捅马蜂窝》,他为了观察别人没有去观察的东西,选择一个“艰难”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几乎天天都在谈论怎样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倒是常常在教育着我们.今天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命名的少年英雄赖宁就是这样一位能给我们许多教益的孩子. 我反复地翻阅着赖宁的生平材料,脑子里只有一个热情、好奇、机敏、助人为乐的少年,却很难用一句什么话把他归为某种人.很快我就释然了:赖宁是全色彩的,他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他走的是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正是当代少年英模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用不着拿  相似文献   

16.
5月17日下午至20日上午,共青团青岛市委和青岛市教育局在胶南县召开了“青岛市少先队学赖宁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团市委和市教育局的领导同志,各县教育局,团委以及少先队总辅导员共50多人。胶南团县委、县教育局联合介绍了该县小学生学赖宁活动的经验,引起了反响。  相似文献   

17.
滕朝阳 《教育》2011,(9):11-11
8月18日,备受公众关注的赖宁雕像被迁回原吐——山西太原东仓巷。次日,当地还举行了回迁仪式。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介入,“失踪”了好几个月的赖宁雕像,恐怕仍将处于“失踪”状态。  相似文献   

18.
活动主题 雷锋赖宁白求恩,激励我们向前进。面向未来勤学习,开拓创造常出新。 备忘日历 3月4日是白求恩大夫出生日,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纪念日,8日妇女节,12日植树节,13日是赖宁牺牲纪念日,23日为世界气象日。4月4日是清明节,7日是世界卫生日。 1.和春姑娘约会 春暖花开,一定要和春姑娘约会。利用双休日去郊外农村,领略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还可放航模和风筝,做野外军事游戏和野餐,或到市政建设新景点去写生、摄影。作诗、考察环境保护。 2.学当一回小雷锋 3月4、5日…  相似文献   

19.
在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一个“学习英雄少年赖宁”的活动,正在全国亿万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中兴起。赖宁是新时期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少年。他胸怀大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勤奋学习,求知若渴,积极进取,全面发展;他勤于动脑动手,热衷科学实验,富有创造精神;当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蒙受重大损失时,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他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少先队员的“五爱”精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新年伊始,在北京市全面实施地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时,风传该市中小学纷纷下原先张贴的少年英雄赖宁像,引起纷纷议论。千龙网记闻讯走访了十余所中小学,验证了这一传闻。遂于1月14日发表题为《北京中小学集体“驱逐”少年英雄赖宁为哪般》的报道。据称舆论对此举褒贬不一,莫衷一是。认同此举大抵出于学生安全考虑,非难此举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