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语法一直令教师感到难教,令学生感到难学,往往教师详细讲解语法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较差,很多学生对语法学习没有信心。究竟怎样才能让语法教学既令学生感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法知识呢?笔者在一节高三语法复习课上做了一次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节课让笔者意识到语法课也可以是生动的、吸引学生的,同时认识到创新语法课堂的重要性。这节课是倒装句的复习课。首先笔者根据倒装句的规则设计了一些翻译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初步复习倒装句。  相似文献   

2.
在复习“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这一知识时,笔者把2016年厦门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7题作为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发了我对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探究与思考,以下就以这道中考题为例谈一些浅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这一单元的实验比较特殊,许多实验无法让学生在课上做,只能由教师演示。由此课下让学生动手的作业便格外重要。本文就作业中的难点和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自然》第四册第69页作业3:你认为叶的数量可以影响根的吸水量吗?为什么?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这道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进行讨论,提出假设,共同商量出一种实验方案。教师适当提示,让学  相似文献   

4.
盐水不是水     
在一次教学视导检查时,笔者听了一节教学内容是第12册数学“正、反比例判断”的同步复习课,执教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一道比较特殊的比例判断题,也是挖掘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道极富分量的好题。通过课中巡察交流反馈的情况来看,有不少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  相似文献   

5.
盐水不是水     
在一次教学视导检查时,笔者听了一节教学内容是第12册数学“正、反比例判断”的同步复习课,执教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一道比较特殊的比例判断题,也是挖掘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道极富分量的好题。通过课中巡察交流反馈的情况来看,有不少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  相似文献   

6.
听了一堂三年级数学课,课中教师出示了下面这道题让学生判断:12450万读作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万。这道题该判对还是判错呢?不说学生莫衷一是,就连我们一部分教师也引起了争议。有的说,它是以“万”为计算单位的,可以读作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万;有的则说,不能这样读,应该按小学教材中的读数规则(按数级)读,读作一亿二千四百五十万,  相似文献   

7.
“光比声音跑得快”,是小学自然第六册第五课中的一个知识点。雷电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个事实,就是该知识点的说明。笔者在教学视导工作中发现我县的一些自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能够证明“光比声音跑得快”的事例?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知识得到巩  相似文献   

8.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在2006年第2期刊登了程翠萍老师的由一道试题看到的……》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读了之后,很认同程老师文中所“看到的”一些情况,这道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传统的考试以新的内涵。细读此文后,我想到了另外三个问题:一、能不能使这道题的计算更简便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球”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讲了这道测试题。随后的单元素质测试中,又让学生去完成这道题,结果有70%的学生正确解答了这道题;有25%的学生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还有3位学生没有完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9.
题目:右图是一块正方形硬纸。正好分成25个相等的小正方形。试把它剪成5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相连,折起来都可以成为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把这5份画出来。这是我区1991年毕业、升学试卷中的一道题。是仿照六年制第十一册数学课本第104页第12题改编的。如果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能让学生动手制一些正方体纸盒,那么做这道题并不难。可是,试题公布后,在老师和家长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有的说这道题离开了课本,超越了大纲。也有的说这是一道智力题,不应作为毕业、升学试题。当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就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题组练习并不陌生,在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寻到它的身影。但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的公开课教学中,题组的运用常常是恰到好处,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而在一些常态课的运用中却并不乐观,一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教材提供的题组视为孤立的一组题目,蜻蜓点水式地教学,没有发挥题组的价值,更谈不上通过个性化地创编题组来多角度提升学生思维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在教学七册“商不变性质”以后,要求学生做课本上“练习十一”的 1、3、4题,而第2题: 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12÷26 3120÷260 1560÷13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却不要求学生练习。课后,笔者与执教老师交谈,问:“第2题为什么要跳过去不要求学生练习呢?”答:“这道题有难度,学生解题有困难,以后再说。”这使我很快地想起平时听课中,也常发现一些教师处理课本中较难习题的一些情况:有的出补充例题,先编制与“难题”大同小异的例题,再作详细讲  相似文献   

12.
一分钟有多长,笔者看到这样两种教学设计:其一,让学生进行口算笔答题竞赛(每生一张课前印制好的100以内加减法题纸片),教师计时一分钟后,学生回答完成了多少题(平均20道左右);其二,让学生看电子钟的分针转动一周,默数并记住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依笔者之愚见,第一种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电线长20米,用去五分之四,用去多少米?”教学时,两节课的不同处理留下了不同的感受。笔者先按照传统的备课方法,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尽量仔细地考虑,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题目。先让学生读题,然后画出线段图,再引导学生凭借直观图的提示按下列问题一步步思考:1.用去五分之四,是指用去了谁的五分之四。2.把谁看作单位“1”?3.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道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4.怎样列式?层层周密细致的铺垫提问,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顺利地列出了算式:20×45。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其…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常听到不少学生在诉苦:数学太难,数学太枯燥,数学太无聊……他们对数学的抱怨、害怕甚至恐惧中外皆然,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数学教授阿瑟·本杰明甚至把"消除数学恐惧症",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那这一症结在哪里?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原来是一些教师把数学课上成了"刷题课""灌溉课""记忆课":这个题这样解,那个题做的时候分这样几步,这道题直接用公式……这不是要把天  相似文献   

15.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题让学生练习:“李方原计划18小时看270页书,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看了20%,实际几小时能看完?”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270÷[270÷18×(1+20%)]=15(天)。教师连连点头并“及时”作出评价:“很好!我们都已会解答这道题了。”接着,叫学生做另外一些习题。这道练习,学生轻而易举,列式可谓千篇一律。 另一位同年级的老师在复习课中,要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6.
<正>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化学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教师这个人.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除了有过硬的教学水平,更加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喜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偶然看到《小学教学参考》上的一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文章。文中讲到王老师突发奇想,让他的一年级学生去研究这样一道题:船上有75头牛,4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了?题目一出,先有两位学生答道:船长70岁了及船长最多30岁,而第三位学生则认为这道题根本无法计算。正当教师想定论时,又有学生回答道:我认为船长应该是41岁,因为明年是羊年,船长买42只羊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教师听后郑重地对学生点了下头,赞扬道“:很好!小朋友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教师这样表态之后,在班中引起强烈凡响。原来第一个回答的学生又站起来发言“:我认为船长…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作文定义"这一问题,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经过自身探索后得到的一些想法。一、作文定义研究之必要性作文概念都不知道,教师如何教作文?学生如何写作文?中考、高考阅卷教师又该如何评判作文?教师教作文时是心中无数的,学生写作文时也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攻克重点、难点,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常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是简单地把多种解法呈现给学生,还是着力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知识迁移,主动去直观感知,感悟发现呢?两者的教学效果显然大相径庭.如何把由教师的呈现变为学生的主动发现,这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前段时间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展示了一堂一题多解的教学公开课,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真不巧,这堂课讲评试卷。没什么可听的。”这是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带领几位教师听课时遇到的场景。难道试卷讲评课就真的没有什么可听的吗?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坐下来听这节试卷讲评课,只见教师在课堂上拼命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在听,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