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5年6月,教育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它是我国唯一一所依托普通高师院校,专门为西部地区系统培养民族师资的中心,与西北师范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星移斗转,光阴荏苒。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始终不忘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全方位服务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长期致力于西部地区师资的培养,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20年来,已先后为西藏、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  相似文献   

2.
试论民族高师教育的特殊性问题李定仁,赫志军民族高等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中学合格师资和专门管理人才的重任,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它既有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那么,应当如何...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随着我国民族双语教育的逐步深入,民族双语音乐师资源匮乏和民族双语音乐师资培养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文章研究民族地区高师双语音乐教师的培养。通过研究发现,双语音乐教师培养存在着师资水平较低、高师院校对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育政策认识不深刻、双语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是薄弱环节等问题。解决问题其根本是重新为双语音乐教师培养确立理论体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双语音乐教师的培养重新诠释,以便为解决问题确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族高师教育为民族教育之“母机”。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办好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为民族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力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民族高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民族高师教育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特征、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民族高师课程的文化制约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  相似文献   

5.
高师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机构建设,保证民族地区师资培训顺利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提升民族地区师资培训水平;立足民族地区教育实际,有的放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6.
蒙授高师教育在我区民族教育中始终占有突出地位,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多年一贯的单一培养模式和中学师资学历合格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师资队伍年轻化趋势等原因,这种能力的“过剩”并不说明蒙授高师已超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是单一培养模式缚束了蒙授高师在地区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蒙授高师教育只有切实遵循适合地区民族高师教育特点的改革道路,才会突破现状,开拓未来。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和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更要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此促进基础教育乃至其他层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课程和师资是当前制约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除…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民族地区高师数学教育教改问题与机遇,得出了数学建模教育是民族高师院校数学教育教改的重要内容的观点,并过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的数学建模为个案,探索民族地区高师数学建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王毅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6):98-103
民族地区师资整体水平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民族地区要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发展教育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训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验研究焦瑶光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比较落后。为了尽快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国家于1985年决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内建立“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培...  相似文献   

11.
培养职教师资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拓展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承载社会职责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应具备鲜明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理念,建立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完善相关的配套教学条件。广西师范学院探索并实践了以地方高师院校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参与培养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部一直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教育相对落后。早在 50年代,西北师范大学就十分重视高等民族师范教育。 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建设战略逐步向西部的转移,为加速普及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尽快培养出大批少数民族建设人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985年,教育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西北师范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5年来,中心在教育部领导的关怀下,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为西北…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民族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以高师院校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形成高师院校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相互依托的在职培训网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职前与职后衔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以增强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振兴民族的希望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造就大批新型师资的希望在于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高师院校作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中坚,承担着为中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因此,根据时代需求和教育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调整高师院校的培养模式,深化高师内部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型师资,是每一位师范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高师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了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教育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它是一个包括高师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高师校园网的建设,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它的建成,有助于提供决策支持,实现教学辅助,资源共享,网上招生,方便对外交流和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建立民族地区高师校园网应遵循纵观全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安排等原则,据此,章提出了民族地区校园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服务民族地区提高培训效益──民族地区小学师资培训的探索叶黔峰我校地处黔南州怖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部匀市,是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94-95周期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为使我州小学师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充分体现为民族地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西北民族高师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存在着偏差:或囿于民族性的目的而忽视师范性,或强调师范性而淡化民族性。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严重地阻滞了它本身及其服务对象——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鉴于此,将民族性与师范性进行有机结合,并辅之以科学的、现代的因素,就成为西北民族高师教育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学前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为更好地了解四川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了解各级各类幼儿园对师资的需求,我们课题组近年来抽样调查了省内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和6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主要  相似文献   

19.
开发大西北,从一定意义上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从这一战略意义着眼,国家教育部于 1985年依托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和西北师大实行“一块牌子、两套班子”的两位一体管理体制。 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满足区域高等民族师范教育需求,探索有西部特色的民族教育之路,协调西北高等民族师范教育的具体工作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民族教育事业中,加强区域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课程长期存在着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的现实困境,而“互联网+”艺术支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途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结合近年来研究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实践情况,剖析其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艺术师资短缺、环境保障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困境,提出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健全信息化环境条件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讲好新时代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艺术故事等解决策略,以期为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顺利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助力西北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