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经过数百年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谭旭东认为,儿童文学是文化的建构物,儿童文学也成为多元文化的镜子,儿童文学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研究必然要走向文化诗学。王泉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创作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出对“中和”之关的追求。谢毓洁认为,近代媒介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化关系密切。我们编发这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重庆儿童文学史》整体上比较好地把握了重庆儿童文学的空间维度、创作主体、客籍作家与创作载体的内涵及取舍尺度。它既填补了重庆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全面展示了重庆儿童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是重庆文学、当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有意味的收获,特别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贡献了厚重的创获。同时《重庆儿童文学史》也为研究西南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5.
电子媒介所传达的图像世界、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给儿童文学阅读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儿童对深度的文字阅读与思考产生疏离。"成人本位"的传统文化、"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间的差异以及经验主义的儿童观都是造成儿童文学阅读之"失"的原因。应从儿童文学阅读生态场的创设、儿童文学阅读习惯的打造、儿童文学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教师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破解当下儿童文学阅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泉 《教育艺术》2004,(11):26-27
儿童文学是指成人为3至16、17岁的儿童创作的特殊品种的文学。在文化层面上讲,儿童文学是“现代人进行文化传递和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构筑了平等对话的桥梁。在高等教育本科段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无疑对于加深这种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与研究中的自觉性与创新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内儿童文学研究稳步上升,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但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界和翻译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仍旧不多,由于双重边缘性地位,儿童文学翻译所呈现的话语与他者失落尤为明显。以后殖民理论为平台,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权力进行投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些文化优越其他文化的潜在概念,复原民族语言的活力,实现异域文化异质语言的"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经过数百年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谭旭东认为,儿童文学是文化的建构物,儿童文学也成为多元文化的镜子,儿童文学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研究必然要走向文化诗学。王泉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创作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谢毓洁认为,近代媒介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化关系密切。我们编发这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昕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24-26,33
卡通和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卡通是文学和美术、影视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形式。卡通对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幼儿文学而言。具象化的卡通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使幼儿更早地独立地接受文学熏染成为可能。再者,在电子传媒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儿童文学文本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借助卡通这种容易为儿童所获取、所接受,深受儿童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扩大儿童文学的辐射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儿童获得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正最初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仅仅出于一种对文学的爱好。渐渐地,在寻找创作素材、进行文学构思的过程中,我把目光真正投向了身边的儿童,在审视与研究中,我发现了儿童文学创作对于我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创作赋予我儿童情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是对儿童世界的肯定和张扬,儿童情趣会让儿童文学更加生动多彩,也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标志之一。经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会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并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兴趣爱好。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便不乏此类儿童文学作品。我们教师要真诚地努力,用心地经营,将儿童文学与低年级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温暖的人性之窗,让他们感受到文学花园的无限风光,在美的天地中畅游、翱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912—1923年间,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倡导“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过程,这也是与我国儿童文学最初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仅是他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一翼,还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最初一批成果.因而,研究周作入的儿童文学思想,其史学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周作人与中国儿童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13.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14.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一、儿童文学可唤回幼儿教师远去的童心当一个幼儿教师试图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时,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去体会童心的渴望和审美情趣,准确把握由自然童心到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轨迹,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思维,最后成为自觉的受教育者。怎样利用儿童文学唤回童心呢?首先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一个成年人朗读、品味作品的同时,会触摸到儿童的思想脉搏,深入探索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作品…  相似文献   

16.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5月,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台儿童文学研究所在厦门联合主办"儿童文化发展趋势研究"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化教育与研究高峰论坛"。总结分析此次论坛中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趋向一是出现了运用后现代理论来建构儿童文化的现象。如吴其南的《校周与人的身体建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我们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其根本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形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二是在去除了儿童文学一切花叶的鲜活气息所得到的主干和枝的东西也必然是干巴巴的,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三是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19.
王泉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通过儿童文学与文化诗学的联姻,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一个审美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儿童文学领域,儿童主体性的张扬,从纵向来说,形成于多元文化空间的交替、变更及递进发展的历史空间之中;从横向来说,形成于地域文化"在场"和"不在场"的矛盾及其多样性和流动性之中。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正是形成于此。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论主要有四种观点:晚清说、清末民初说、五四说和古已有之说。但究其实际,诸观点皆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作为其理念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了儿童的写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为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一种文化想像,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