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新年伊始,山东新闻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大众报业集团所属的《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整合和改版——《齐鲁晚报》长“高”了,《生活日报》变“亮”了,两报的领导班子合到一块儿了。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合?两报决策层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个平台,擦亮两个品牌。  相似文献   

2.
再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一段家常情节从纸面上跳出来:“(九莉的母亲)有一次看了电影,在饭桌上讲,里面琼·克劳馥演一个饭店女侍,为了子女奋斗,自己开了饭馆,结果女儿不孝,抢她母亲的情人。”这里的《米尔菊德·皮尔丝》,正是好莱坞名片Mildred Pierce的直译——不知道在张爱玲时代,  相似文献   

3.
电波坎普     
李强 《视听界》2008,(3):119
我最近在思考广播中的坎普问题(“思考”一词,非常坎普)。激起我思考的引子,是听到吴继宏在节目里念香港的陈冠中所写的《坎普?垃圾?刻奇》。这长文我最早在《万象》上读到(读《万象》杂志,非常坎普),读时颇有共鸣,深深折服于陈冠中恣意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化深奥于机智——我们眼中的学术论文,为什么都长了张已过更年期的黄脸婆的刻板、枯涩的脸呢?  相似文献   

4.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21日,《大河报》“匆匆忙忙”连载完了河南省作协主席张宇的长篇小说《蚂蚁》。细心的读者很快发现,《大河报》所刊登的《蚂蚁》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蚂蚁》相比,篇幅要小得多。知情人透露,连载“缩水”的原因是一个叫夏泊的业余作者把张宇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人们对《倾城之恋》的批评,大多与傅雷认为这是一个调情故事有关。傅雷的意见,缺乏女性的关怀,也不代表男性的意见,而仅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张爱玲对白流苏是充满同情的,而对范柳原却不断地增添着爱意。女性主义者所说的所谓“范柳原意在求欢”,也是一种误读。傅雷忽视了小说作者对战争(特别是香港沦陷)的态度。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态度,才能明白她为什么把这篇描写“倾情之恋”的小说叫做“倾城之恋”,为什么把一个城市的陷落与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前两年,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出版,马上成为畅销书,好评如潮。此书曾在1984年复刊的《良友》画报连载,由于那次复刊是在香港,故内地读者知之不多。本书披露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孙丽萍 《新闻实践》2005,(10):16-16
为几个“超女”和电视台的商业节目忘乎所以不足取,但传统的主流文艺节目确实应当从这档节目火爆一时的现象中吸取经验教训——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似乎火得不明不白,令许多文艺界人士不服气。然而,为什么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会如此火爆,一些自视正统的文艺节目却“有心栽花花不发”?这的确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立钢 《出版参考》2007,(8S):40-40
喜欢黄梅子的书是从她的第一本书《网络姻缘——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开始的。《网络姻缘》的反响很不错,先是《作家文摘》、《北京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连载,然后黄梅子又被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邀请为嘉宾,鲁豫对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节目播出以后一个星期,全国很多地方这本书都脱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出版     
《万象》2000年7月号 为什么要去 攀登珠峰?—— 这是无数人问过 的问题。一九二 四年英国著名的 登山家乔治·利· 马洛里在回答一 位记者提出的这 个问题时说:“因  相似文献   

12.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13.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14.
继去年推出《笑傲江湖》,51岁的张纪中今年推出的是《射雕英雄传》。下面已经拍完前期的有《天龙八部》,列入拍摄日程的有《神雕侠侣》……“大陆资源得天独厚,我们为什么不拍?”  相似文献   

15.
吕值友 《新闻前哨》2003,(11):18-19
9月1日,武汉电视台全新改版的《百姓连线》栏目正式开播。一个多月来,电视观众对《百姓连线》栏目反响热烈,栏目收视率持续上升,影响日益扩大。一个15分钟的电视新闻栏目,为什么会受到江城市民的强烈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认真落实“三贴近”,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努力打造与百姓连线  相似文献   

16.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17.
台湾资深出版人、皇冠文化集团社长平鑫涛先生在他的自传<逆流而上>中谈到张爱玲,不无自豪地这般写道:"从1966年四月,<怨女>在皇冠连载而后出版单行本,我们与张爱玲,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合作情谊……张爱玲的全部作品,都由皇冠独家出版."  相似文献   

18.
去年,广州军区421医院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一个团级单位为什么能出这么多新闻呢?这主要是因为该院党委“一班人”既看报道结果又看报道过程,始终树立新闻工作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做文章,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引导功能。“我给你们写本‘辞典’”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军区兵种医院,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一次,政治处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科室医护人…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平淡现在报社内外普遍反映本报“大报平淡、小报好看”。大报之所以平淡,不如小报《星期刊》那样有生活性、知识性、服务性,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什么是“平”?所谓“平”,就是不突出。什么东西不突出?党和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3日,《深圳商报》筹备了半年有余的《深圳警察故事》连载报道终于得以推出第一篇。连载了一个星期后,事情有点出乎意料,反响比预测的要好得多。笔者不但收到了很多邮件,而且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深圳商报》的警察故事很好看,报道非常生动有趣。我每天都追着看呢!”于是,我们时时受着这话的鼓舞,千方百计地想着怎样给读者们讲一个个生动而不失真实的故事。尽管心里惴惴然,可采访小组的3名记者都朝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