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对"自由"定义之演变略作考辩,旨在说明自由应理解为人的活动状态和境界.自由不只是如马列经典作家所言,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是人的活动的自觉自为自主状态,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作为表明人与客观必然性关系的总概念,就其发展趋势和归宿而言,是人类活动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尼采反叛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之点是拒斥"同一性",倡导"差异性"。尼采对"同一性"的拒斥,对"差异性"的倡导,深刻地启发了后现代哲学。反叛"同一性",主张"差异性"是后现代哲学共同的思维取向。在尼采的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更彻底的解构,同时更加强调了世界的差异性。在此意义上,尼采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先驱。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道"作为其思想的核心范畴,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政治上要求"无为"、在经济上表现为"少私寡欲"、在人生活动中提倡"返朴归真"、在自然实践中强调"知常循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类不能有过度的行为,而是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人类的活动.这对我们如何限定人类的过度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授、教育家、教育学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梯度要领在教育研究当中是不能够说得清楚的相互连带关系,而他们共同的思想应该是教育精神和人的境界,而不是人.教育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相交织的实践,这个实践存在于教育各式各样的形式之中,这方是教育精神的一般意思.而教育的一般主题和主体是人,在时代下的要领应该是人民,教育学是人民学术,是革命学术,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时代精神.然而,当下的教育,世俗的方面浓重,神圣的方面淡薄.人成为一个魅影的时代和教育家的宗教情怀,形成了"教育研究无我"的范式,教育学成为"我说的话和我没有关系"的说他人话,讨论他人的话题,成为一个狭窄而无谓,甚至元聊的美学假设问题建构,最终成为教育之中没出有教育精神的枯竭游戏.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似乎从人类产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远古的神话世界里,也有许多关于人类祖先向往理想世界的描述。从"蓬莱仙岛"到老子"小国寡民",再到"世外桃园",中国古代的先民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世界。从"伊甸园"到"理想国",再到"乌托邦",西方世界的古代先民也在不断地表达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老子与柏拉图被后人称为中国与西方古代的大智者,他们也对理想世界作了探索。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脉是现代新儒学者,但对非儒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也很重视,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道家观.冯友兰评判哲学在哲学史上中的地位,他用的评判标准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讲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经虚涉旷,超乎形象,也就是说必须超出经验世界之上,对真际有所了解."道中庸"则是讲必须把高明所得最后落实到人伦日用之中....  相似文献   

7.
房龙的《宽容》是一部人类思想史巨著,在该书中,他以机智俏皮的语言描述了在思想史上宽容与不宽容相博弈的过程。宽容与不宽容总是相伴而生,人类时常经受着他人的不宽容,但却又把不宽容施诸于他人。在"理想"、"虔诚"、"道德"等貌似神圣的面纱掩盖下,出于嫉妒、恐慌和自私等各种难以言明的阴暗心理,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异于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百般阻挠新思想新行为的诞生。虽然在当代,不宽容仍然大行其道,但我们坚定的认为,世界终有一天会"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相似文献   

8.
徐金英 《阅读》2014,(16):47-48
<正>有人说,教师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我想,教师的职业之所以神圣,那是因为教师都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能否热爱学生,体现了一名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态度。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崇高的师德境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不要认为小学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对儒家早期哲学与希伯来早期经典的比较研究,来理解智慧概念的神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奥运会,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理念的核心.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命力的创新理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寓意深远.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明统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真实表现,它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精神,通过举办奥运,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实现人文奥运必须从全社会各个方面入手,齐抓共管,目标一致,才能使2008年奥运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风采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要使其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便需要立足跨文化视野,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引申为这种植物的味道,再引申表示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与"苦"的味道具有认知上的同构原理:带有刺激性,让人不舒服。"苦"由具体的意义引申出抽象的意义。人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带来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苦"的隐喻由味道域映射到心理感觉域,体现了人类从身体经验出发来体认世界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而上学否定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个体性、多变性、差异性,而肯定形而上的一般概念的普遍性、稳定性、同一性,所以,"同一性"构成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主体、客体、实体是建构"同一性"哲学的主要范畴。尼采认为,现实世界并没有主体、客体、实体,传统形而上学只是出于心理、语言、逻辑的原因才虚设了主体、客体、实体。  相似文献   

14.
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拒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其理论缺陷给我们提供很多的理论教训。但是它在"反形而上学"不成功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值得我们珍视的理论遗产。本文试从"拒斥形而上学"角度,探讨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得失,并且进行一些客观的功过同一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健康教育化"倾向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就该倾向的成因及利弊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17.
"不A就B"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不A"和"就B","就"兼起关联作用.这个格式表示由这种否定性的条件,当然可以得出这种肯定性的结果,即假设推断关系."A,不A(否则、不然)就B",这个格式的前后项分别是"A"和"不A就B",两项则形成肯定与否定互相补充的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主张把科学思维方式限制在现象领域之内,认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称为"道德世界观".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这样一来,他也只好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两界"以达到"物自体"了.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国足协2003赛季出台的"YOYO测试"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中国足协现行的体能测试存在着作用不明显,判断尺度不统一以及目的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中国足协应当改革"YOYO测试",把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来促进我国足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