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第一版《红楼梦》成功拍摄之后,没有人敢再次重拍这部不朽的著作,如今北京电视台宣布要重拍,称得上勇气可嘉.但当"选秀"这项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活动开始向经典名著《红楼梦》进军时,不得不让人多了几分担忧.一些父母公开表示"现在孩子进演艺圈,当童星成功容易得多",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着力打造"娱乐童星".  相似文献   

2.
戴剑平 《新闻界》2012,(5):13-17
香港电视剧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TVB电视剧。回归以来,此类电视剧的叙事正在形成模式化发展状态。其中,"师奶现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播类型。这一状态在故事与题材、人物塑造及经典语言①等方面构成"师奶传播模式"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近些年的名著电视剧翻拍现象入手,阐述了名著电视剧翻拍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名著电视剧翻拍的重点是要不断地创新,挖掘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并探讨了在目前商业环境、观众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的问题。而只有实现了名著的再延伸和再创造,这样的重拍才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拍已成为我国影视界的一道独特风景.今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新版西游记》的电视剧又开始在各大卫视热播起来.翻拍剧在数量上已经呈现“井喷”的状况.翻拍剧的种类1.翻拍经典国产电视剧此类电视剧数量居多,例如新版《红楼梦》、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封神榜》、《又见一帘幽梦》、湖南卫视新版《还珠格格》、各卫视正在热播的新版《西游记》以及江苏卫视正在筹划重拍的海岩剧《永不瞑目》等.这些电视剧翻拍蓝本的剧龄一般都在10年以上,并且当年在播出时都曾获得过巨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电视"红色经典"的重构现象日渐成风。通常而言,"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脸谱化",但某些改编后的电视剧人物形象成功实现了从"脸谱化"到"人性化"的转变,而这不仅是其吸引受众的原因所在,也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在启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构历史。同时,这种对于历史的重新思考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但是,过分强调"人性化"有时也会导致作品的"庸俗化",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已经占据荧屏的半壁江山。本文主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当下电视机在农村普及之后,农民在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电视剧领域的这一现象,了解农村"电视剧迷"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栋  秦赟 《新闻传播》2013,(12):20-21
电视剧市场目前有种相当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态势。许多大公司不经过创作沉淀盲目上马项目,导致电视剧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而一些经典电视剧却在被电视台无数次地重播。本文试论述重播神剧的成功之处,以期总结经验,提高精品创作。  相似文献   

8.
刘小红 《视听》2016,(11):68-69
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纷纷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不同于以往的小说文本改编电视剧,游戏本身就已经具有完整的声画基础,对电视剧的好恶评价可能会受游戏的影响。本文基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对制作方的编码过程与观众的解码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国产单机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现象,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电影:电视剧的素材、精神来源
  经典的少数民族电影被翻拍成电视剧,绝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或铺展,更加讲求的是主题升华与时代更换。首先,电影与电视剧形式差异显著。电视剧要比电影更加富有张力,在情节上进行内扩与外延,在主题上要更加贴近现实。其次,因为有了经典电影的珠玉在前,翻拍的电视剧必须在重现经典的同时,更加符合历史变迁以及现实审美潮流。其中,拍摄时代差异、社会历史变迁、文化审美更迭等,都是促进少数民族电视剧在翻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大批"红色经典"相继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到新世纪,这股改编热潮愈演愈烈。但是,几乎伴随着这股改编热潮的出现,对这些电视剧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起。为此,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接连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  相似文献   

11.
卢康 《传媒》2014,(20)
正近年来,在国产电视剧生产领域有一种悖论性现象:"产量惊人,质量堪忧"。诸如"缺乏精品、艺术质量低下"等词汇都是观众指称国剧的常用语。艺术生产是差异化生产而非同质化竞技,言电视剧质量低下,其实质并不是电视剧本身客观上存在的绝对艺术质量优劣,而是在观看电视剧过程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观众反应参差。因此,本文将从观众反应的角度层面对电视剧生产做策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说到红色经典片.中老年人是一往情深。据我了解,这类人群的影观活动中约有85%的时间在看“红色片,真所谓百看而不厌。因此对红色经典片的改编和重拍很多人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外交( Tvplay Diplomacy)是以电视剧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外交样式,可以被视为电视外交(Television Diplomacy)的一个子集,但由于电视剧同时又是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故而在注重电视元素表达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笔者这一尝试性提法受"韩流"与"汉风"这两个外交关键词的启发.韩流在中国盛行,相当程度地扩大了韩国的对外影响力,其原动力就来自韩国电视剧.韩剧的成功可以说明电视剧外交具备可行性、可借鉴性以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建辉 《东南传播》2011,(11):131-132
自制剧是省级卫视电视剧差异化竞争的结果,经过几年的发展,暴露出原创性差,多翻拍、重拍;植入性广告过滥;格调不高等缺陷。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厘清方向,加强横向联合、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等方法,打造品牌,实现自制剧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作为当代受众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众艺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电视剧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但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视剧中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以及观众对于电视剧叙事、人物塑造超越庸常生活的审美要求。目前,由于电视剧创作过度贴近生活,电视剧人物塑造出现"极度日常化"现象,人物自身吸引力不足,导致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感下降,电视剧创作严重缺乏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精编版"电视剧这一现象折射出电视媒体自身遇到的,如时间资源稀缺等诸多问题.所谓"精编版"电视剧并非是某个特定的剧集种类,而是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将电视剧做出一定删减进行播出的电视剧编播现象.被电视台删减后的电视剧被称为"精编版"电视剧.而将电视剧"精编"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评,是承续了文学领域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余绪,其主要的策略依然是从现象出发,以电视剧领域纷乱的现象为依据,诠释西方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针对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兴起所引发的种种非历史主义价值取向,以及伴随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出现的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文化产业属性的确认与放大所呈现的电视剧后现代文化表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司洪岳 《东南传播》2012,(8):113-114
历史题材类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自电视剧诞生之初,此类题材便备受专业人士的关注,而生长于传统文化下的收视大众亦对其青睐有加,尤其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持续"升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电视剧市场的两大群体,即电视剧制作者以及收视大众两个方面分析此类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祎 《青年记者》2016,(36):73-74
电视剧是仅次于新闻栏目拥有高收视群体的节目,选对了电视剧,就会在竞争收视率的跑道上占先机;倘若选错了,也将对收视率有很大影响.对地面频道来说,电视剧的作用更加重要.如何“选”与“编”电视剧,就成了地面频道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版本项是书目著录的第二大项目,由于文献版本形式复杂多样,加之不同编目规则之间存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版本信息的著录和认识上出现了明显的混乱现象.通过对版本项规定信息源内容差异、信息源优先顺序、优先信息源、版本说明存在差异如何著录、说明性与记录性版本信息如何著录、译著原有版本说明著录等问题的认识与分析,总结出著录版本信息的正确方法:一是辨明版本信息的属性,二是领会信息源的概念,三是搞清版本说明的著录位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