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不能贱卖新闻资源,这是《新华日报》4月9日至11日召开的驻站记者研讨会上议论热烈的一个话题,强调新闻从业人员要为发挥新闻资源功能最大化作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线索是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做好新闻工作的首要因素,一个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一个能用好新闻线索的编辑和记者,才能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才能从众多的新闻从业者中脱颖而出。所谓线索和报料,究其实质即信息源。信息源可以来自市民的报料,也可以是机关事业单位传递出的消息,当然,也有很多重大新闻的信息源是从会议中获取的。作为党报记者,接触党政机关的机会较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形势下,加强省级新闻单位驻站记者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独特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悉心考察选拔,配齐备足力量省级新闻单位驻站记者是一个新闻单位乃至整个新闻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驻站记者远  相似文献   

5.
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远离报社总部,远离管理中心,远离单位同事,远离家人朋友,独自一人在异地工作生活,这些都给驻站记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笔者结合近十年的驻站体会,简述了驻站记者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经当了三年多的驻站记者,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深深感到:要做好一名驻站记者,要树立几种基本素质,首先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写出好新闻;其次是要勤奋肯钻研,多出新闻精品;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为驻站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道一般由驻站记者完成,驻站记者在新闻战地的第一线,及时向编辑部传回各市县的报道. 驻站记者各据一方,他们对各县市有关情况了如指掌,但在长期的采访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只注意采访某一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  相似文献   

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新闻。驻站记长期“镇守”一个地区,不可能像编辑部的机动记那样天马行空,哪里热闹往哪里跑。这就要求驻站记抓住地方特色,从地方特色入手开掘新闻富矿。能否抓住地方特色,采写出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是检验驻站记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是这些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耳目,是中央新闻单位新闻触角的具体体现,他们虽然大多单兵作战,但中央新闻单位对地方的许多报道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或采访完成的。对一个地区报道得多与少、好与坏也与他们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驻站记者中藏龙卧虎,写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报道,许多新闻界的领导都是从驻站记者干起的。为探寻他们工作的奥秘,我们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请一些中央新闻单位驻站记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2.
驻站记者可不可以成为新闻学研究领城中的一个课题?这是笔者1990年夏天到大连出席全国第九次省级台广播记者工作经验交流会后,脑子里抹不掉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新闻学研究的课题应该首先注意当前新闻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驻站记者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据收集到的可靠信息表明;许多新闻单位比较重视驻站记者工  相似文献   

13.
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三贴近”一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三贴近”既表现在版面元素上,也表现于我们从业人员的思想作风和采编理念上。所以,“三贴近”不是口号,不是教务,是具体的新闻实践。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常感到要做到“三贴近”,必须实些,再实些。  相似文献   

14.
大型新闻宣传报道过去一般由编辑部策划、组织实施。近年来,以中央台记者中心为代表的驻站记者开始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驻站记者策划区域性新闻宣传报道活动的优势,提出驻站记者应适应形势变化、积极主动参与策划宣传报道活动,并归纳了驻站记者参与策划宣传报道的几种类型、遵循的一般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刚调入人民日报几个月,就到甘肃驻站;驻站一年发稿600多篇,相当于8年的额定任务,列人民日报记者部驻站记者发稿量排位第一名。下面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甘肃驻站一年的实践体会。细阅此文,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民日报一名驻站年轻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听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闻记者如何去发现和挖掘新闻资源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立驻地记者站是新闻媒体抢占新闻前沿的手段之一。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某地。作为一线长期的“耳目喉舌”,驻站记者充当新闻机构及其所在地区的“媒介”,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如何做好驻地新闻采访工作?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时代,是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是提倡创新的时代。时代的这个重要特征,要求新闻业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新闻业务工作来说,湖北日报驻地方记者是一个主要生产新闻稿件的环节、部门。驻站记者生产足够的新闻稿件,满足报纸的正常出版,这是一个起码的一般的要求,驻地方记者生产优质的稿件,这是一个较高的特殊的要求。在满足起码、一般要求的同时,争取满足较高、特殊的要求,应是驻站记者新闻业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追求。在新闻业务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求驻站记者不断转变思维方式、采访方式、写作方…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与编辑     
说起新闻创新,不能不谈创新与编辑的关系。由于编辑对稿件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如果说在新闻创新中记者是开路先锋的话,编辑就是指挥官。尤其是对驻站记者来说,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强。驻站记者具有先天优势;对地方情况比较了解,信息掌握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