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 2年 1月至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民国时期。其行政区划前期 (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前 )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 (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后 )是省、县二级制。清代 ,福建全省置粮储兼巡道 (兼辖旧福州、福宁两府全境 )、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 4道。此时“道”仅是省的派出机构 ,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民国元年 ( 1 91 2年 )废除旧道 ,以府州厅直隶于省。 1 91 3年 1月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此后…  相似文献   

2.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拟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北洋政府、参议院、地方政府、社会舆论等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讨论中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减少前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层级,分歧是废省存道抑或废道存省。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讨论,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地方设立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5.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7.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太宗时期在周边内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回顾了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措施,唐縻府州制度的酝酿和确立过程,并对羁縻州制度推行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8.
雍正即位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行政区划方面的改革基本奠定了清朝以后的基本政区格局.山西泽州地区有着特殊的经济、行政、自然地理状况,在雍正改革的背景之下山西泽州发生的“翟斌如妖言聚众一案”导致泽州直隶州成为了雍正时期直隶州升府改革的先例.  相似文献   

9.
军政分府在清末民初地方建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派别在建立军政分府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以资产阶级下层激进派为主导推动,以资产阶级中上层温和派为中坚发起,以地方军政官员为首的保守派改组三种类型。分府的组织机构和职权表现出与军政府极为相似、二级机构名称多种多样、军政长官高度集权、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等特点。基于此,它和军政府的定位出现了隶属于省级军政府、其他分府、湖北军政府以及与省军政府并立等四种关系。其中,前三种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服从、互助,为辛亥革命深入发展彼此应援;第四种体现的是独立自主倾向,甚至暗含了些许矛盾斗争。所以说,军政分府的"分"字体现得更多的是革命道义和基于传统的统辖心理、统辖关系,而不是制度规范上的主动认可。1912年8月底,各地军政分府遵令取消,地方政权转型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万历平播之役后,明朝趁势在播州旧地改土归流,于翌年置遵义军民府与平越军民府。关于平越军民府的行政建置,史籍对此记载比较混乱,主要异点是平越军民府到底是辖一州三县还是一州四县抑或二卫一州三县。文章认为,平越军民府原议设四县,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或将龙泉县还归石阡府。平越军民府不辖卫,有明一代,此府辖一州三县。  相似文献   

1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朱元璋对长期战乱后出现的道德沦丧状况十分忧虑 ,曾多次倡议各地办学以兴教化 ,他说 :“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 ,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延师儒 ,授生徒 ,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 ,以复先王之旧。”[1 ]自此 ,明代府州县开始普遍设立学校。从《明史·选举志》的记载看 ,政府对府、州、县学的教官编制、学生人数、师生待遇、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 ,县设教谕 ,各一。俱设训导 ,府四 ,州三 ,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 ,州、县依次减…  相似文献   

14.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转折期,先后经历了“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州(郡)一县二级制”、“府(都、道、方镇)一州一县三级制”的演变。作为地方行政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河套、关中地区重要屏障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区划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持续变化的边疆形势需要,真实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由二级制向三级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后,对地方制度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1913年,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府,改州、厅为县,县直隶于省。在各省之外,新建了四个相当于省的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原山西长城以外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内外盟旗;热河特别区,原直隶承德、朝阳二府和赤峰直隶州地,以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川边特别区,川边、滇边毗邻西藏等处;察哈尔特别区,原直隶口北道诸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和绥远部分地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开始有“市”的设置。1914年,北京成立“京都市政公所”,1921年,广州设立“市政…  相似文献   

16.
张婷婷 《天中学刊》2008,23(1):89-9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太平府文献中的宋佚诗——《全宋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平府即宋太平州(治当徐),辖境包括今安徽马鞍山、芜湖、繁昌。从太平府地方文献中共辑录为《全宋诗》失收的作品27首,重录2首,其中包括黄庭坚、沈括、郭祥正、贺铸、洪迈等知名人士的诗作。  相似文献   

18.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南朝以后 ,军府中有一种特殊的府僚 ,那就是典签。清人赵翼有“齐制典签之权太重”一条札记① 。现代学者 ,对典签制度也多加注意。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等专著对典签都有专门篇幅予以介绍。专门研究典签制度的论文也不乏存在② 。但是 ,学者们所论仍有可以重新解释和应补充说明之处。所以 ,我撰此文 ,综合学界成果 ,补充自己的意见 ,以期帮助学界对典签制度形成更完整、系统的认识。一、对《南史·吕文显传》的重新解释《南史》卷七七《恩亻幸·吕文显传》 :“故事 ,府州部内…  相似文献   

20.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