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扩大城市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合肥市肥西县南岗镇为研究对象,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就业、补偿安置、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以及通过创新制度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第二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阶段“民工潮”的产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他们强烈渴望市民化,实现同城待遇。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也是促进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必须从职业生存、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四个层面入手,推进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而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命题。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遇到了来自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重重阻碍。从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及其法制需求入手,沿着农民工从农村退出法律制度、农民工城市进入法律制度、农民工融入城市法律制度这条逻辑主线,详细论述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法律制度建设问题,以求以法治的手段为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历史进程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关注农民工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然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民工现如今依然游离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尽管他们的身份有的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等依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从文化方面切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涵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农民工个体而言,文化塑造着个体人格;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文化起到引导、规范、价值整合的作用。因此,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农民工以保障,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的让进城农民"入户"就能解决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乏、农民工个人素质的低下、城市高昂的成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市民化进程。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分析市民化的阻碍因素,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城市社会中原有的单位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单位的改革迫使国有企业职工背井离乡,开始了打工的生活,而他们的子女被迫留守家中,成为了城市里的"留守儿童"。转型社会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现任监护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都有着强烈地冲击,这使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发生了加剧.本文以转型社会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转型社会对城市"留守儿童"代际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下,产生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农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诸如文化氛围不适、经济来源单一、公共服务难获取等问题。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可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养成,即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进我国市民化浪潮。通过探索和分析终身学习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积累、市民化的联系,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性基本理论,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城市化”问题的一部分。如果取另一种视角,以城市社会学为基本范式,从探讨“农民”与“市民”的属性差异、市民化所涉及的人们生活意识和生活式样的变化等问题入手,来解释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质所在,或许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达到更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先行者,实现定居城市的梦想光有上层建筑是行不通的,还需建构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南宁市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高风险行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及其面临的消费困境,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实际收入;加强消费制度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教育、引导科学和理性消费等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破解"三农"问题,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到市民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却逐渐成为一种"问题化"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一种完全被制度化安排的"被市民化"的过程,这种被市民化的结果既会给新市民群体带来许多困境,也很容易引发新的城乡冲突与潜在社会危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的新型中国城乡关系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求相关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要真正融入城市,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最终完全融入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联表面,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重视和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
郭玲 《成人教育》2013,(4):124-126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能适应"三化"建设的需求,导致市民化程度不够深入,使他们成了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开展适合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在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内容,实现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即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在城市谋求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的制度型社会资本、中观层面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微观层面的私人型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年龄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市民化意愿及市民化能力相对较强等特点,制度障碍是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的主要原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加快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能进得来、留得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组成了一个名为"农民工"的特别群体,他们逐渐融入了城市,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治参与出现两大困惑,农民工仍旧属于城门外的"陌生人",产生了政治参与动力功利性、政治参与态度两极化、政治参与价值模糊化的问题,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治参与问题,对实现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是以"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管理现代化"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保险是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助推器,有助于破解城镇化建设难题,保险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应从六个方面着手: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接续为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以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为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提升保险服务为支撑,推动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完善巨灾保险为支撑,强化新型城镇化巨灾风险管理;以保险业参与承接公共服务,辅助政府创新公共管理方式;以保险资金融通为支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从社区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失地农民现状及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以"培训为先,培育为本"为核心思想,提出了以社区为媒介,开展社区教育;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以农民自身文化为载体,开展培育活动;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系统教育;政府主导,完善社会保障和培训体系的失地农民市民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由于违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了城郊农民市民化现象。身份的变化,带来了其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而在改变过程中不乏许多被动接受市民身份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市民化有效需求由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共同创造,市民化供给包括基础设施和制度的供给。农民工市民化比例(市民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它取决于市民化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受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影响。做新市民还是做新型农民取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城市政府、市民、企业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它们共同决定市民化的政策取向。通过市民化供求分析,发现市民化的均衡点是存在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政策偏向会使该均衡点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