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荀子的"解蔽"说是一种独特的诠释方法,这种方法以"道"为诠释前见,以"非道"、特别是"乱家"为诠释对象,在道的衡量、裁断之下,墨、道、法、名等百家之言的长短得失被一览无余。荀子确立其诠释前见的途径是"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虚壹而静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可以使诠释者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获取对于道的认识。解蔽说属于诠释学方面的范畴,而虚壹而静则属于认识论方面的范畴,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正可为诠释学与认识论之关系问题的探讨提供个案、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2.
虚壹而静     
在众多的学习原则中,我想着重谈一谈荀子的"虚壹而静"说. 和其他先秦哲学家一样,荀子也把"道"视为人的认识亦即学习的最终归宿.但人如何认识和掌握"道"呢?荀子认为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他强调说,若想得"道",只有"虚"才能进入;若想学习"道",只有"壹"才能学得彻底;若想研究"道",只有"静"才能看得清楚.最后,一个人如能做到了"虚壹而静",就可以达到认识上的"大清明",即一种极为透彻而毫无偏见遮蔽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荀子》中多贯穿"师"与"士"以及"教"与"学"等理念,其强调师道尊严可见一斑.书中表现出对师的极度推崇,从外在方面看,这与荀子时代纷繁的世态相关;从内在逻辑来分析,则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相一致.《荀子》中表明学生应该从遵师言、近老师,重师法、忠于师,积微渐化和虚壹而静等方面来尊师和捍卫师道尊严,而这在后世愈演愈烈.就《...  相似文献   

4.
“虚壹而静”是荀予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虚壹而静”之法才能不被蒙蔽,达到“明参日月”的“大清明”境界。通过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它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整体和谐性、辩证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先秦以后的各种学说,除开外来的佛学,大都能从先秦学说中找到根基,将其作为参照系统,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中华人文意识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伦理意识、实利意识与虚静意识。孔子、孟子倡导伦理意识,认为人的爱心和善心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人性使然;荀子则将道德的产生及其作用归结为现实需要,弥补了孔孟之不足。管子、墨子、荀子认为伦理意识与实利意识均不可废,应以利为本。荀子、韩非子、老子强调虚静意识,提倡"虚壹而静"。这三种意识相合相离,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匡正,维护、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7.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慎独”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论者颇多。借助于出土简帛《五行》,“慎独”成为了近几年讨论的颇多的一个问题。安大简《仲尼曰》中,再次出现了这一个词,为过去学界的讨论成果,带来了新的冲击,似乎以往的各处“慎独”,不能融通为一。《荀子·不苟》中论养心之时曾经出现过“慎独”,虽然对“独”有所发展,但是和诚论联系在一起,表明其尚处于儒学思想脉络中。后来荀子在《修身》篇中有治气养心之术,但是再没有讨论“慎独”和“诚”。在《解蔽》篇中,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是一种治气养心术,此中的壹,和“独”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相似文献   

12.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5.
传统注释家主刘勰虚静说源出老庄,王元化认为<荀子·解蔽篇>的"虚壹而静"才是其渊源.最近,青年学者李金松博士等著文,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原有材料进行了新的阐发和解读,对王说提出不同意见,维护传统观点.本文认为李文的分析方法和认识见解有欠缜密.笔者赞同王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9):85-91
荀子十分重视言辩思想,提出"君子必辩",其中不仅讨论了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的不同,还涉及论辩之技艺、辩说之困难等具体方面。在"君子必辩"的同时,荀子还言"虽辩,君子不听",认为言之不当礼义时莫若不语。在重视言辩的同时,荀子又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这一论断超越言辩而直指言辩主体自身的德行,从而与"虚一而静"等命题一同突出了修德这一面向。从"君子必辩"到"君子至德,嘿然而喻",荀子讨论"言辩"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冥冥默默,这个大的趋向也暗示着,为学之关键仍在于学以为己。  相似文献   

19.
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其中"自贵之人"、"不争之德"等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玄德"等德育理念亦对高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阅读《道德经》,要深刻理会道德的本质属性,认识到知足的重要性,明晰自知之明的要义,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