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2.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3.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4.
“郎平辞职,并非空穴来风”——这是某报曾经刊登的一条标题,一些报纸也曾转载。新民晚报“夜光杯”刊登《“老泉”非苏洵之号补证》一文,文中也有“把‘老泉’加之于苏洵,亦空穴来风,恐事出有因”一句。现在,报刊上出现“空穴来风”,都是“事出无因”的意思,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空穴来风”能约定俗成吗?查成语词典,“空穴来风”语出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原句的意思是:我听老师说,枳树多弯曲,致使鸟来作巢;有了空穴,风就会吹进来。可见,“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其比喻义指消息或流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所以成语“空穴来风”不是事出无因,恰恰相反,而是事出有因。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句,显然是误用的。值得注意的是,错用“空穴来风”,在报刊上经常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6.
江月(湖北)嘻嘻姐姐,我是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放寒假的时候,我把姐姐的五年级语文教材借来预习,里面有篇《暮江吟》的古诗。其中有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为我弄得不是很明白。什么要说那天夜里很“可怜”啊?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可怜”这个词。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和现代汉语一样,它有“值得同情”的意思。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就寄托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怜悯;“可怜”也可作“可爱”的意思。就像你提到的这句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作者用“可怜”一词描述了“…  相似文献   

7.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在《守株待兔》里有4个与时间概念“天”有关的词,即“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天”的4个词和句子,多读几遍,读后思考这4个词的意思是否一样。启发学生明白这4个词的不同意思:即“一天”是指“某一天”,“每天”是指“天天”,“整天”是指从“早晨到晚上”,“一天一天”是指“连续许多天”。接着,把问题引向深入:这4个词分别出现在寓言故事中的哪几个部分?所在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一天”出现在寓言的开头(第一段第一句话):“古时候,…  相似文献   

9.
在小语第七册寓言《拔苗助长》一文中,有人认为“筋疲力尽”的“筋”,应改为“精”。依我之见,还是用“筋”的好。这两个词表示的意思相同。但由于语素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又有细微差别。“精”,指精神,精力。“筋”指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可以看见的皮下静脉管。由此可见,前者一般指用脑过度而造成精神上的极度疲劳。后者指体力劳动对筋骨、肌肉、肢体造成的极度疲劳。此则寓言,是写一农夫违背事物规律,“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被  相似文献   

10.
高颂民 《现代语文》2008,(2):110-110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句中的“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参均释其为“酥油,从牛羊奶中提取的脂肪”(人教版所释同上)未妥。这种解释当然是有所本的,《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即均将该句中的“酥”释为“酥油”。但并不能因此就证明韩诗中“酥”就是酥油的意思。上述工具书中,“酥”除有“酥油”(名词)这一义项外,还有“酥软”等形容词词义。从全诗的意境上看,“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当是“酥软”的意思。该句作者意在表现京都大地在早春连绵细雨的润泽之下,原干燥的土地松软得发酥了,作者用一“酥”字是想表现诗人寻春时脚下对春天的感受。如果将“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理解为酥油,该句当译为“天街经过春雨的润泽变得像酥油一样了。”如果满街都像酥油,岂不要滑倒许多人吗?从全诗看,“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一个比喻句,“如”是喻词,“酥”是喻体。通常情况下,人们作比都是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生疏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选文中,“抚摸”“抚摩”出现多次,从表意看,这两个词的意思应是一样的。请看下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清》)2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沙沙声。(峻青《海滨仲夏夜》)3我用手拍着你,抚...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比喻句常常用比喻词来表示,最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等等,但是有时虽然用了“像”等词,也不能说是比喻句。那如何断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构成比喻句所必需的几个条件:1.外表的对应性。比喻的本体、喻体应是相对应的两个事物。2.本质的相异性。本体、喻体应是类属不同、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3.比点的相似性。本体、喻体应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定带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巧用象声词     
象声词能形象地描摹不同事物的声音,用在文章里就如同给文章上了一套立体音响,使人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如《海底世》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好像在打鼾。”句中“嗡嗡”、“啾啾”、“汪汪”,这些用来模拟事物声的词,我们称它们为象声词,本来我们对海底世界是很陌生的,由于作用上了这些象声词作具体描写,所以,很自然地就使我们对海底世界了深刻的印象。《海底世界》一文中的象声词真是不胜枚举。如:“乒乒乓乓”的打声,“唧唧啾啾…  相似文献   

15.
某同学在作文中写有这样一句:“这几年我家添置了不少电器,目前还缺乏一台电脑。”语文老师把“缺乏”改成了“缺少”。可该同学不服气,认为“缺乏”和“缺少”意思差不多,用哪一个都可以。别的同学也有同感。这两个词都是动词。“缺乏”语义较重,强调极少或没有,多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跟它搭配的词常见的有三类:(1)抽象名词,如  相似文献   

16.
一、如果“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对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作直接说明,这类“像字句”就一定不是比喻句.例①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地和煦。此句“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直接述说“台伯河”和“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比喻句.二、“像”字前后涉及两项事物,如果是两项不同类的事物,而且具有相似点,则是比喻句:如果是两项同类事物,那么,它只是比较,而不是比  相似文献   

17.
带“像”字的句子,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不少人认为,凡带“像”字的句子,都是明喻句。其实不然,有人作了一个基本的估计:带“像”字的句子中,属于比喻句的明喻句约占70%,而非比喻句约占30%。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带“像”字的句子究竟是明喻句还是非比喻句呢?下面我们展开来谈谈。一、明喻句中,“像”字是比喻词,所联结的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句。而非比喻句中,“像”字前后两部分之间常常是同类事物。例如: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孙犁《荷花淀》)(明…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一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冠”字教材注音为guàn,显然不对。“加冠”的意思是“戴上成人的帽子”,属于动宾结构,其中的“冠”是名词,指帽子。这个“冠”不同于注释中提到的“冠礼”的“冠”。“冠礼”的“冠”是动词性语素。一个字就表示“加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现行五年制语文课本中的一年级“看图学词学句”这部分教材,是按照直观——抽象——实践这一规律编排的。在“看图学词学句”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从图入手,形成词句概念“看图学词学句”部分的插图,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识事物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具体的客观事物紧紧地结合起来,从而巩固所学的生  相似文献   

20.
查“衣冠禽兽”一词其意思为“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是个纯粹的贬义词。可原来成语“衣冠禽兽”中,“衣”指“所穿之衣”,“冠”指“官员所戴的官帽”,“禽兽”指各级官员官服上刺绣的各类动物图案,以示古代官员的高低级别。“衣冠禽兽”就成为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意,这是封建时代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该词自然是满含褒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