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庄琦春 《现代传播》2017,(11):74-77
中外电视剧都以再现、刻画或建构人与人之关系、人与世界之关系为重要主旨,以反映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发展时期的人类生活图景。通过分析和阐释英国电视剧呈现和建构的各种复杂、典型的人的存在世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和探赜其"影像世界观"进而关照我们自身文化现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视觉经验。  相似文献   

2.
席湖 《新闻世界》2011,(7):214-215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城市漫游并非全然孤立的概念,也可以是一种街巷背后光影的融合。影像记录者本身对城市的记忆也参与建构影像,晚报纪实摄影与城市的默契早已潜藏在街角以及街角背后的人物声色。捕捉现实中的影像,并借助片段与画面情节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这其间便可以加入情感与立场。  相似文献   

3.
民族影像有着再现历史、重拾记忆、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使命。用影像为笔,记录民族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是民族影像的重要功能。融媒体有着其特有的传播方式与呈现方式,在当代媒体迅速发展的语境下,民族影像更应该与时俱进、借其优势,以多元化的建构、交互式的叙事、全球化的视野呈现出民族影像发展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4.
在以影像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社会,传媒景观中的影像成为最宏大的叙事,也主导了一种生活模式。传媒提供的丰富的影像构筑起以生活为蓝本的虚拟现实,从影像及其广告影像的本体研究发现它们都有着自身的特征和作用,广告影像其实是一种"镜像",拥有独特的审美特性,与其他影像共存并且在传播中具有潜移默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谢珺 《东南传播》2016,(5):83-85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都市影像作为都市形象的重要建构方式之一,逐渐呈现出对历史、现实进行完美想象加工的趋势,在都市影像的生成过程中,奇观化与怀旧化成为两种主要表现手法,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都市影像风格,然而,这两种风格未必是对当下都市影像的最佳反映。笔者将以魔都上海为例,对都市影像在都市媒体形象建构中的影响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RDD抽样方法在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城市采集了849份调查问卷,从城市居民影像消费渠道覆盖率、影像消费的人口特征、影像消费类型、互联网影像消费的网站来源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都市影像消费生态.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城市居民的影像消费渠道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由于媒介形式和影像形式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加强;二是在影像消费渠道上,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呈现衰落趋势,代之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兴起;三是所考察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影院受众结构特征与电视有明显差异;四是优酷土豆网、酷6网在影像消费的接触网站中占据龙头地位;五是社交网络和微博兴起为影像消费提供新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智化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诠释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共情设计理论框架,结合文献查阅、城市微影像现状调查、个案研究结果,分析阐述城市微影像共情设计内涵价值、三维遵循原则及创新路径。【结果】具有超强参与性、传播性与互动性的城市微影像表达,赋予城市与受众无缝对接与深度对话的机会,日益成为表达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城市微影像社交媒体自身具备的情感属性以及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城市形象的共情传播提供了新路径。【结论】城市微影像创设者应充分认知微影像在城市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及城市新商业模式建构中的重要价值,着力从内容筛选、语用表达及平台融合等方面对城市微影像内容生产与传播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8.
庞博 《档案学研究》2019,33(5):78-82
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传媒镜像建构的犯罪现象图景,与案件侦查建构的犯罪真相之间,存在着类似的专业逻辑,即都是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捕捉、再现与建构.但因其所遵循的理论依据、再现标准、再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而致二者在再现犯罪真相的程度方面存在落差,使受众难免心生恐慌,即便只是虚构性的.为此,传媒再现犯罪应与刑事侦查保持程序共进,注重信息的平衡展示,应以刑事侦查形成之证据链为制片框架或者线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的革新与观念的更新,航拍影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由影视剧拓展和渗透到地域形象片、城市纪录片、城市微电影的制作中,对地域形象的提升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力越来越大。论文通过研究航拍影像对甘肃地域形象的提升与塑造,试图找寻到航拍影像技艺与甘肃地域形象的结合点,探究利用航拍影像建构甘肃地域形象的可选路径和优化方案,并期望抛砖引玉,对甘肃周边地区及相邻地县城市的形象塑造起到一定的示范价值与辐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又明确地反对电影的美学主张,以强烈的实验性为特征发展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瑰丽奇葩.电影技术发展、媒介更新和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扩充了实验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整合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差异而发展成为新媒体实验影像.新媒体实验影像以实验电影为源头,秉承了实验电影的实验性品格,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实验性、综合性、当代性、多元性于一体,融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于一炉的多媒介综合艺术,其中实验性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是在中国传统胶片电影工业体系之外营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电影神话",它试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区别于电影、电视剧从而树立起自身的艺术地位。然而,在影像权力体系的建构中,无论是在微观的还是在宏观的技术层面,微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对传统电影的模仿。因此,微电影很难有自身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刘宏 《现代传播》2022,(10):34-38
影像传播是当今最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它不仅使传播者能够通过影像方式向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感知经验和审美意识,同时亦通过影像所标识的现实语境进行观念传播,成为引导此时此刻的社会知觉的形象范式。从媒介学的观念来进行分析,从模仿到再现的历史主义轨迹意味着影像生产机制的媒介考古学;影像数字化意味着技术主义的视觉参与不断分化影像解读的差异性,数字虚拟突破现实时空提出影像传播的认识论转变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正>在5G技术赋能之下,移动端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终端,社会信息传播由“读”时代全面转向“看”的视频时代,这为城市影像档案的生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纪实性是影像媒介和档案共同的基本特征,作为传播城市形象的新兴媒介,移动短视频能更加全面、直观地为人们呈现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能够生动地再现场景、真实地还原时代,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融媒体领域的典型应用,移动短视频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形象展示与传播的主要聚焦载体,为研究城市形象提供了海量的影像资料,为建立完备的城市影像档案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关绮薇 《视听》2018,(11):11-13
当前的广西城市形象片在影像叙事中以全知全能的权威视角为主,叙事元素选择具有趋同性,通过奇观化、符号化再现等叙事策略,建构"最城市"的视觉效果,但是城市个性符号的识别性较弱。要通过影像准确地表达城市精神,必须实现叙事的去奇观化,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强化"我"的主体意识,实现叙事由权威视角向平民视角、叙事人称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影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呈现的最佳方式,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影像的生产地点、自身的地点和被受众观看的地点为路径,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建构与表达的探讨发现,《中国考古大会》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 代表,依托视觉化的技术表现进行文化符号的建构,塑造了文物物像符号、空间遗址符号、考古行为...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其建构必须使用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与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像凭借其可及性与仿真性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像空间为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提供了想象性资源。但是认同建构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可能性将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完成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影像的建构与传播是宣传和延承沧州文脉的重要途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为打造上乘的影像作品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可靠保障;其次是影像构建要以“内容为王”,充分体现沧州地域文化特质和沧州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再次是影像作品的多样化呈现与多渠道有序传播,发挥传统媒体协调联动的作用,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和赛事,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影像的力量,也更有利于树立沧州城市文化形象,实现沧州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