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人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尤其在近些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中,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中庸”二字,由‘中庸”而哲学、而政治、而人伦、而安身立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封闭系统.殊不知,古代西方同样奉行“中庸”原则,视“中庸”为美为善.但由于中西双方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庸”原则奉行的社会效果却截然两样.在西方,“中庸”是城邦民主政治的保障,利在全体公民;而在中国,“中庸”是君主们手中的法宝,旨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9.
郑庆云 《继续教育》2006,20(12):18-21
传统中国文化之中,道与术往往相提并论。中国文化重道,认为举凡一切体系与个人的发展,均离不开“道”。而“道”一字,在儒释道三方面虽各有见解,但也可简而言之,“道”乃是一切发展的终极趣向。而“术”,则泛指一切方法、工具。而致道所需的术,亦称为“道术”。因此,本论文所称  相似文献   

10.
尽管儒家提出了几种人性论,但只有孟子把人性善的理论上升到人本质理论的高度。由于“善”的人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的文化,伦理学发达而认识论衰微,具有积极向上、追求统一和忧国忧民的内在精神,但也造成了对妇女的轻侮和以“礼”杀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