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史,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自然地形成了如下几个重大的思想史难题:一、道德主体何以证立;二、内圣外王如何贯通;三、生命意义何以在学理上予以说明。对于这些难题,古来多少思想家都在论说,就连现代新儒家诸贤亦竭尽心力。可时至今日,惟有三百年前的衡阳王子给出了合理的解答。他通过对“气”这一范畴的独特理解,构建起一座以历史本体论为骨架的哲学大厦,且凭此而对诸如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宗教等论域提出了全新的解释模式,其见解之深刻,观念之现代,远在20世纪的熊十力、牟宗三等人之上。对于这样一份厚重而又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遗产,吾人实应将其宣扬于世界,功德于现实。  相似文献   
2.
启良 《职大学报》2007,(3):110-111
儒家学说,核心是道德教化,然今人以教化之角度立题研究者并不多见,此可谓是书之新意所在。作者借助儒家道德资源,对现代中国人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精神疾病,一一作了对症下的医治,从而充分彰显了论著的实用性和当代性。作者学养深厚,治学严谨,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结构性分析,使儒学之教化更显得美仑美奂。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尤其在近些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中,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中庸”二字,由‘中庸”而哲学、而政治、而人伦、而安身立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封闭系统.殊不知,古代西方同样奉行“中庸”原则,视“中庸”为美为善.但由于中西双方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庸”原则奉行的社会效果却截然两样.在西方,“中庸”是城邦民主政治的保障,利在全体公民;而在中国,“中庸”是君主们手中的法宝,旨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春秋战国为第一个繁盛时期。百家齐鸣,争奇斗妍,各种思想各种主张,无不达到其经典形态。而且此时知识阶层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之实现,亦为后世所不及。究其原因,乃是由于特定的时代需要所形成的“学在四夷”之办学模式。尽管此种模式自汉武帝时代之后,不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形态,但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却都是可以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圣人崇拜有助于社会教化。然而在中国传统文明模式和儒家政治伦理话语中,圣人崇拜却又很容易演化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实践。原因是:一,儒家的内圣之学缺乏外王事功的道德根据;二,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由圣而王,圣者为王,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又很容易转化为由王而圣,王者为圣;三,圣人崇拜不可避免地使批判儒学转化为帝皇儒学,从而使儒学成为帝皇专制之护符。  相似文献   
6.
成人教育的“跨”世纪工程(续完)──课程结构改革断想寇铁纯,孙启良三、关于成人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断想总结我们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成人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提出几点想法.这些想法也许还很不成熟,权作引玉之砖吧.(一)更新素质观念,引发效益型意识流动提高民族...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研究论文选集》(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共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哲学卷,中册为史学卷,下册为文学卷,收载了"船山研究"栏目开办以来所刊发400余篇论文中所精选的160篇,"是对上一阶段王夫之研究的总结,是下一阶段王夫之研究的出发点","基本反映了近年研究船山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东方道路与晚年马克思的理论难题启良随着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整理出版,人们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以外,可以看到马克思又一理论形象。这就是: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变动,由西方转到东方,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到前资本主义社会,并写下了大量的读...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前八——六世纪,希腊人大规模地向地中海各个方向移民,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殖民地。他们经过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以达黑海,越过墨西纳海岬以达西西里和南部意大利。希腊人这种大规模的扩张,是古代世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对于希腊和整个地中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古代经济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史,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自然地形成了如下几个重大的思想史难题:一、道德主体何以证立;二、内圣外王如何贯通;三、生命意义何以在学理上予以说明。对于这些难题,古来多少思想家都在论说,就连现代新儒家诸贤亦竭尽心力。可时至今日,惟有三百年前的衡阳王子给出了合理的解答。他通过对“气”这一范畴的独特理解,构建起一座以历史本体论为骨架的哲学大厦,且凭此而对诸如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宗教等论域提出了全新的解释模式,其见解之深刻,观念之现代,远在20世纪的熊十力、牟宗三等人之上:对于这样一份厚重而又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遗产,吾人实应将其宣扬于世界,功德于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