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2.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7,(11):46-47
武王伐纣,创立周朝,后传至周厉王。此君贪且虐,国人起义将其推翻。厉王狼狈远遁,其子姬静藏匿于老臣召公家中。义民搜至召公家,召公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姬静的王子衣饰,将儿子交给义民,成了替罪羔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颂赞太平天国的军队组织、天条天规、婚姻制度、义民的行为等,驳斥了许多西方人士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指责。同时,也揭露了清兵的腐败、残忍以及帝国主义者对太平义民所犯下的罪行。  相似文献   

6.
罗丹之约     
[原文]: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他的《思想者》,他的《地狱之门》,他的《青铜时代》,他的《加莱义民》,他的《吻》……这些作品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相似文献   

7.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先民大都是明末、清初从福建、广东两地渡海来台,他们带着家乡的守护神随行庇佑,这些从原乡带来的神祇,在移民在地化后,在台湾纷纷建庙祭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中心。而客家"岛内移民",从苗栗移民者,大都带着公馆五鹤山五谷爷;从新竹移民则带着新埔"义民爷"信仰,再到移居地建庙祭祀。透过五谷爷、义民爷信仰,移民至花莲、高雄的客家人,每年都回祖庙进香,回乡扫墓祭祖,召开宗亲会,充分显现客家族群怀念故土,饮水思源,重视宗亲,慎终追远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那个周日,突然降临了一场雪,昆仑山被覆盖得白天白地。我和文义民少将进昆仑山去散步,这完全是不经意的临时决定。这之前,我们都没有这种看似很浪漫却要相当勇气的打算。  相似文献   

9.
电解质与电介质的区别甘肃省平川中学(730913)郝义民,贺润芳人们常常将“电解质”误写成“电介质”,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在溶解或熔解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类、碱类及盐类等.电解质由于能离解成离子,故能导电.根据其电离度的大...  相似文献   

10.
义民庙遍布台湾,代表台湾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韩国的义冢也不少,充分体现着韩国人的文化观念。此两者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都很相似。顾其行事脉络,反映了浓厚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但从后来的演进和如今的社会功能而看,两者之间又显得有差异。从对台湾义民庙与韩国义冢的比较中,足以看出客家人与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一斑:客家人与韩国人同样保持着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观念;相对而言,台湾客家人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韩国人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韩国人流于顽固;台湾客家人追求现实的功用,其文化观念为华杂,韩国人追求观念的理想,其文化观念为纯朴。  相似文献   

11.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与其家世不显,贫寒无所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少无所师,故能学出己见,无所束缚,大胆疑经。这为我们解释疑经风气何以会在北宋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参证。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师经需求其意和事信言文观念的提出、对言简意深和简而有法的崇尚,还是对纡徐婉转、平易畅达的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可以从其经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先王之政典",因此经学训诂不足以明道,而通过文史却可以见道。由"文史见道",章学诚将文、史、哲都结合到了一起,指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使文与史都有了哲学意义,也使哲学不流于空泛。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论文议史,直指文心史意,见前人及时人所未见之处。  相似文献   

18.
对经学价值的探讨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从廖平到蒙文通的学术传承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蒙文通对经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轨迹的探讨,他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壁垒,注意到先秦诸子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并以此解释经学的周秦之变。基于对儒家经解的研究,他将诸子之学纳入儒学系统中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研究方法。蒙文通经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与其师廖平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蒙文通虽然不认同老师廖平晚年的观点,但廖平的"大小"、"天人"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暗合中国传统学说整体化的时代趋势,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蒙文通在廖平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在廖平处解放了诸子。蒙文通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为何的历史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但其治学宗旨是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学正名。  相似文献   

19.
洛克以拉丁文为例,阐明了其外语教学思想,他强调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就是天天说该语言,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因此,他极力反对当时的英国家长花大量时间和金钱送孩子进学校学习拉丁文文法的方法,他认为对于只需把外语当作交流的工具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学习文法规则,同时,他就外语学习方法提出了一些颇有建树的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