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纪录片栏目在我国电视发展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纪录片水平仍然是衡量一个电视台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近些年来,电视新闻栏目和综艺娱乐栏目的迅速发展,使纪录片栏目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危机之中。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年,综艺娱乐开始走低,我们又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栏目活跃于荧屏。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峰 《记者摇篮》2008,(4):42-43
当前栏目化纪录片的"媚俗化倾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飞跃,在电视荧屏上也涌现出一批纪录片栏目,其中不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优秀纪录片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等。  相似文献   

4.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5.
从最初的新闻纪录电影到如今的栏目化纪录片,从最初的主题先行到如今的纪实理念,从开始的宏大题材到如今的平民化视角,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发展变化中所体现的受众观的演变,并探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钟摆效应"(Pendulum Effect)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低摆荡现象,也借指事物有高潮有低潮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纵观中国纪录片发展,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如今中国纪录片重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异军突起。本文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探析电视纪录片走红的内外机缘,提出几点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发展的意见建议,希望能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阈限阶段是处于分离仪式和结合仪式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的阶段。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是国家体制与媒介体制、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媒体组织的限定、从业者个人意识形态倾向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天津科教频道《中国人》栏目为研究案例,探究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场域中创作者意志、内部制度与外部政策、市场的博弈。在政治和商业逻辑的侵蚀下,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场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场或政治场,电视纪录片人存在于"纪录片人"与"电视人"之间的阈限空间内,并在各种政治、商业的张力中进行纪录片生产。  相似文献   

8.
唐永勇 《新闻传播》2014,(2):191-192,194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纪录重庆》栏目化的生存方式,从宏观的视角观照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路径和整体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9.
周林  朱振梅 《青年记者》2007,(14):123-124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纪录片日益被观众疏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轻松活泼的娱乐秀节目和引人人胜的电视剧夺取了大块的观众市场;另一方面,对收视率广告利润的日益重视,使得当前以栏目化的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面临商业利润的压力。同时,栏目化一方面使电视纪录片获得了生存地盘,又造成了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化、制度化等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吕鑫 《采.写.编》2022,(6):170-17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观众市场被短视频以及网络视频软件冲击,为了重回市场,增加竞争力,更多电视台开始转型,开始策划拍摄纪录片记录生活和祖国美好河山,重新吸引观众的兴趣。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不但需要硬件支撑,还需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不但需要策划总监设定创作场景,还需摄影师技巧高超,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技巧和摄影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介绍,为提高电视纪录片质量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个话题,是比较难讲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也该是到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①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纪录片研究大师何苏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的确,中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特征。近些年来,纪录片栏目化的特点显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纪录片栏目的问题着手来解决纪录片栏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盛 《新闻世界》2009,(11):156-157
近年来,中国的纪录片栏目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潮之后,又渐渐陷入沉寂。在当前中国电视台体制和传统观念下,纪录片栏目化运作面临种种尴尬。本文对当前中国纪录片栏目进行反思,提供一些解决困惑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岳凯  许多 《记者摇篮》2007,(1):57-59
电视纪录片,一般以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反映问题深刻见长。这都是与栏目化相违背的特点。但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却形成了一股纪录片栏目化的潮流。类似于“讲述百姓故事”方向的纪录片栏目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总是有这种以纪实为方法,以民间生活为题  相似文献   

14.
范星 《视听界》2011,(1):67-68
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繁荣之后,电视纪录片并没有按照节目化、栏目化和频道化的线性规律顺利发展,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回退。目前,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化已经难成气候,体育纪录片境况更加艰难,除了央视《体育人间》的坚挺,其他地面体育频道很难有常态纪录片栏目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项访谈和文献综述,将香港的纪录片分成三个生产的层次,即电视台、商业化或准商业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基层的纪录片工作者.纪录片虽然一直不在香港文化和媒体中占多数,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香港的纪录片无论在制作的深度、选题的广度,以及社会的参与度上,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本文认为,香港电台的公共电视制度,为"铿锵集"这样的纪录片栏目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整个社会的多元民主趋势,是民间纪录片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可能与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电视发展到今天也变得越来越浮躁。打开电视,浮现眼前的是争奇斗妍的娱乐节目、板块节目,它们占据着各自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偶尔能看到一些发人深省的纪录片也是在寂静的深夜,可能这种时间安排也是煞费苦心的,只有在这寂静的夜里人们才能静下心来思考,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然而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免有一些悲哀,纪录片真的只能生存在这边缘时刻吗?纪录片能够走到今天的确很不容易,应该说它是目前电视领域最纯粹沿用电影起源形态的作品,同时也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的手段。这样讲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标志。几年来,我省的纪录片创作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属于电视社教节目中的重头戏。一.系列大片强强竞争在这次评选中,电视系列片呈现出各地强力打造,精品强势推出,评选强强竞争的"三强"态势。这标志着我省重点题材的系列片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杨叶 《新闻窗》2011,(3):102-104
一直以来,国产纪录片的发行渠道主要集中于电视栏目。来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的资料表明,1995年,中国开辟纪录片栏目的电视台有34家,1996年有40家,1998年有54家,1999年下降为42家,2000年有31家,2006年仅有25家。  相似文献   

19.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娱乐节目的泛滥,纪录片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在现有的电视频道中,定时定期播出纪录片的栏目和频道可谓是凤毛麟角。如何制作出高水准的纪录片,如何让这些纪录片和当下的娱乐节目一样进行市场化运作,获得最大收益,是现在众多传媒所面临的新课题。一、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说纪录片的营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是一个刚刚开启的市场,主要表现为一个很好的产品却很难卖上好价,这远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