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新闻记者要想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民生新闻,必须融入社会、融入到群众中去,善于从各种渠道中捕捉鲜活的新闻线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都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做好民生新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笔者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3.
丁坤 《新闻传播》2023,(1):103-105
民生新闻记者采访时有轻重缓急,却不能忽视民众想要表达的心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不忘媒体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民生新闻记者该如何抓住采访要素,又当如何引导公众视角,切实值得深刻反思。鉴于此,结合多年民生新闻一线报道经验,论证了民生新闻记者采访要素,提出了民生新闻记者视角引导的多维架构之法,旨在为新时代发声讲好民生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4.
获得新闻线索是新闻记者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如何能在众多的新闻线索中寻找、挖掘出好的新闻,需要我们每位记者、编辑,走入基层、抓鲜活的事件,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做出精彩的新闻。一、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线索,在恰当时机做深度挖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本文以《"我们就是她的腿!"》新闻连续报道为例,探讨了新闻记者如何用真情讲好新闻故事,让传播更有"温度",以期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彪 《军事记者》2003,(8):49-49
问题的提出在我们的采写活动中,常听到这样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新闻富矿”。有人说京城是“新闻富矿”;有人说改革开放前沿是“新闻富矿”;也有人说,边远艰苦地区是“新闻富矿”……正如什么是新闻一样,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只是想从记者感知这个层面提出:新闻的富矿就在“司空见惯”中。其一,记者是常人,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普通人。有人会说,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特殊的族群。其实,这只是对记者工作极而言之的一面,说的并不是记者的全部。那么,说记者是生活在普通人群中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性"就是新闻记者"敏锐地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能力。"通俗地说,同样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有的记者看不出它的新闻价值,而有的记者却能发现它的新闻价值,并从中挖掘出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综合判断的能力,又是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我们日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闻来说,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和形象性,新闻记者作为收集和播报新闻的人,在他们的思想中必须要有直觉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思维,在新闻直播时能够快速将这些思维相结合,做出具有导向性的新闻。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掌握新闻的特点和判断新闻的价值是做好记者的基础,在播报新闻时,记者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从主观意识上把握好新闻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可见我们党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在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注意策略和方法,讲究批评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2.
赵红勋 《新闻世界》2011,(1):113-114
电视民生新闻记者作为电视台传播信息的窗口,他们的素质关系到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在媒体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的素质。本文把电视民生新闻记者细分为电视民生新闻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和出镜记者,并对他们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刘慧 《新闻天地》2003,(6):51-52
一些机关单位的新闻宣传专干总是埋怨本单位没有好的新闻素材,写不出好的新闻。其实,新闻素材各个单位都不缺,缺少的是宣传专干从新闻素材中挖掘出好的新闻。新闻专干要想写出好新闻,必须培养自己的新闻发现意识。 "发现"乃新闻之母。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而且这种发现要独具慧眼,要领先一步,要略胜一筹。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优秀新闻作品大多始于记者的发现。法西斯灭亡十多年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那么,记者能否深入采访,摸清新闻事实,写出真实客观的报道,对于维护一张报纸的公信力,维护新闻记者行业用事实说话的形象至关重要。新闻采访要深入深入再深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采访能够让记者全面掌握第一手素材,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深入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前提和基础,就像工人盖大楼一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靠记者的视觉去发现、捕捉新闻。穆青同志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记者要重视视觉新闻,更多更好地采写视觉新闻。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视觉新闻一向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倡记者多采写视觉新闻,应当成为我们新闻  相似文献   

16.
推进新闻改革提高引导水平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同志在《中国记者》载文说:江泽民同志提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指出了新闻工作的方向。要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编采一线工作20年,突破身边没有新闻可采的瓶颈制约的心得体会就是两个字"用心"。只要用心、细心,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有采不尽、挖不完的新闻,用心、细心,可以让记者坐拥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8.
新闻无所谓冷热之分,但在采访一线,人们通常将一些关乎社会民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称之为热线部门,被记者们认为是新闻富矿,如:交通部门、房管部门等等。相反,一些看似与百姓生活关系不大的部门,如:林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因其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又有实际效果,颇受群众的欢迎。要想吸引群众的眼球,就需要民生新闻记者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这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各环节的基础,提高民生新闻采访技巧,能够使新闻生动形象,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民生新闻的采访质量直接决定着新闻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