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赵洁 《青年记者》2007,(6):72-73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受传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或不成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时代给了人们更多交流的权利与空间,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但也正是此种自由,成为了给谣言推波助澜的工具。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所滋生的网络受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语境下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这种积极主动的地位促使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化。从媒体角度出发,网络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对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饶洁 《新闻知识》2002,(11):29-30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体,是一种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多媒体。此外,网络还具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如传播迅速及时、传播的全球性、尤其是传播的自由与交互性而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可见,网络媒介的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媒介。首先它是一种大众媒介,如同报纸、电视一样,同时也是一种个人媒介,如同电话、手机、信函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历史上经历厂三次媒介形态的大变化,其标准就是以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的更迭来划分的,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字语言,这样的结果就是使网络媒介彻底地摆脱了实物的笨拙,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便利,而这种便利恰恰是人们所一直追求的、现在各种传统媒介已经纷纷上网,不失时机的搭上网络这列快车,这种前所未有的事实本身体现了这次媒介形态变化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传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陈益君  张军 《情报学报》2001,20(5):560-565
网络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 ,也给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版权保护应在信息生产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利益平衡。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复制、网络侵权行为等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构建信息产权法制体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黄秋尘 《今传媒》2011,(5):51-52
本文对网络论坛的枪手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结合大众传播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了网络枪手的起源,指出网民重要性的提升、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传统传播方式的失效是导致网络枪手产生的三大原因,以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网络枪手的传播对象、传播方式等,认为网络为网络枪手提供了极佳的传播环境,网络枪手可能操控网络的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为网络梗的生成与传播提供平台,人们通过网络梗来表达情绪、疏解压力。然而,网络梗在传播中会出现信息传达失败甚至“表反意”的传播效果。文章以网络梗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符号学视角,借皮尔斯的三元范畴理论以分析网络梗的符号构建与传播;进一步分析网络梗作为网络模因在趣缘群体间的传播机制;最后反思网络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梗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外在的良性引导。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多重社交网络让人们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交杂穿插,因此,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网络舆情传播、发酵的速度十分凶猛,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复杂社交网络中的企业舆情传播,充分化解不利的负面新闻,就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复杂社交网络中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构建基于复杂社交网络的企业舆情传播模型,为相关企业的舆情控制和传播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音乐艺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形式对音乐艺术的创作本身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了音乐网络传播与音乐创作观念的更新,使人们能正确认识网络传播与音乐艺术发展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党报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正在奇迹般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经济形态,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而也迅速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党报作为特定的媒体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来应对这种变化呢?或者说,在网络传播时代党报如何进行自我功能调整,以发挥更大的传播作用?一,网络信息传播的变化。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新特征。这方面人们提到最多的首先是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的海量信息储存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  相似文献   

12.
陈红梅 《新闻记者》2007,(12):75-78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信息接触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状况及其规律,对于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促进传播效果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试图从网络链接、网络信息定制、网络新闻传播等几个环节,介绍国外网络传播发展状况,以及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4.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怎么会与传播的“终结”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看看运输业,看看汽车发展对运输业的影响,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作为运输工具的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巨大行动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以汽车为交通工具的运输企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数字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网络媒介的发展促进了网络阅读的发展,同时网络媒介的优势与劣势也决定了网络阅读的特点。网络阅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曲线的发展模式,并形成与传统阅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微博在为人们带来丰富便捷讯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大量谣言,而网络大V已逐渐成为谣言传播推手。本文以网络大V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其如何推动网络谣言传播,分析其动机、影响及受众心理,剖析谣言易于传播的深层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网络大V言行、遏制网络谣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献传播方式带来了变化,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播角色和社会公关角色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图书馆社会文献传播职能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已深入地介入了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语诞生于信息时代,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变化.本文分析了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探讨了虚拟网络世界中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日渐深刻。那么,这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方式,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哪些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类型,并尝试对此进行分析。 移情 网络传播中的移情心理往往体现在这几种情况中:一、自我满足的移情。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自认为怀才不遇,又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渠道,他们通过建立个人主页(或网站)来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才能。这恐怕也是目前网络文学如此兴盛的根本原因。二、人际交往的移情。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郁郁寡欢的人在BBS、聊天室中异常活跃。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