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6-16
新华网报道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最近首次正式提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水利界人士评价说,这一全新的治河理念。标志着中国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刘鹗简介刘鹗(1857-1909),晚清悲剧人物,一位时代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刘鹗出身官宦之家,无意仕途而热衷治河、算学、医学,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曾写出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鹗见北京粮荒,买俄国人大米贱价卖给百姓,几年后因此获罪流放新疆而死。《老残游记》不是刘鹗自传,但他的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其中。主人公老残就是刘鹗的艺术化身。《老残游记》从1903年开始在《绣像小说》、《天津日日新闻》等报刊上连载,共20…  相似文献   

3.
作家、藏书家叶灵凤先生抗战初期离开上海时,留下了1万余册书,后来全都失散。多年之后言及当年藏书,他说:“每一本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本都有我的青春岁月。”我有一本邵燕祥先生的诗集《给同志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3月出版。同年6月友人买来寄赠给我,屈指算来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这本书也有一段值得一说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老残游记》一书为人熟知的“刘鹗是个畸人”。有人说他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这一说法是否有溢美之辞尚可考虑,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鹗学识之渊博。刘鹗一生给人们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呢?“刘鹗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或文学方面,而  相似文献   

5.
读了邓子恢副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几千年来,黄河在我国一向是多灾多害的一条凶龙,可是,在不久将来会变成一条驯服的为人民造福的河流了,人们该是多么兴奋啊! 当我还在学生的时代,就从老师和老者们的口中知道了黄河,后来又从书刊上了解了黄河,但听到的只是些灾难的回忆,看到的只是些灾难的记录。自古以来,黄河平均每隔两三年就要决口、氾滥一次,每次都给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一九三八年卖国贼蒋介石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在花园口掘开了黄河大堤,淹没了数省,受灾受害的人民达千余万,全国人民更永远忘不掉这笔血债。  相似文献   

6.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些课桌上刻着“早”字,有大有小,有的笨拙,有的还蛮刚劲的。当时还不明白,后来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高年级的学长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留下的。  相似文献   

7.
金薇 《中文自修》2012,(10):39-41,2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名气大、个性强的不乏其人,但却很少能找出一位像刘鹗这样才情、经历都如此丰富的:他既精于算学、医学、水利,同时也留心西洋科学;早年他曾于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开过烟草店,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他曾在黄河决口于郑州时,协助治河;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刘鹃精通乐律,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他研究金石之学,同时也善写市井之文。刘鹗的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于流俗,故而他的人生也便充满了传奇色彩:精明强干的他屡遭官场陷害,同时又因曾贿赂官员而备受"反腐作家也腐败"之讥。然而造化作弄人,他总是在命运中  相似文献   

8.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少精算学,又懂医学,放旷不守绳墨。曾行医于上海,旋又弃而经商。光绪十四年河决郑州,他在河南巡抚吴大澄处为幕僚,因治河有功,官至知府。后弃官经商。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时在北京,以贱价向联军购买太仓储粟,有人说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0.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应用BERT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古籍文本信息标注工具,可实现对标点、专名信息的自动标注。相较于以往同类技术而言,该工具对人名、地名、时间名、书名的有效识别度更高,并将有助于“远读”方法在古籍文献领域的实现。以《四库全书》所收雍正《畿辅通志》为例,专名自动识别技术可快速提取文献出处、建筑设施的建造时间、人口分布等历史信息,也可以快速提取作家作品、经典意境。在对水利设施的兴建与对黄河水患的书写中,可以看出治河名臣李卫在编纂《畿辅通志》时的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12.
友人刘君德隆知我爱诗,亦喜其先祖刘鹗之《铁云诗存》,又以未见于《铁云诗存》之刘鹗庚子诗二首示我。连日吟读,探其大概。试析成文。刘鹗的这两首诗刊录在日本报界人士西村天囚的《硕园先生诗集》内。这是两首七律,作于1900年(即庚子年),系与西村天囚等中日友人在酒宴上的唱和之作。刘鹗等人的作品均以附诗的形式被收录在《硕园先生诗集》第二卷17页至19页之间,与西村天囚本人的几首诗排在一起,形成《沪上小诗》一组,均系汉文。诗人们面对庚子事变,或愤慨、或忧虑、或昂越、或低沉,“将杯酒洗愁肠”,政治观点大致相近。据我所知,这组诗在国内尚未  相似文献   

13.
崔述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应占重要地位,但这不是因为他有一部规模宏大的《考信录》,而是因为他有一本薄薄的《无闻集》。《无闻集》是一本特殊的文集,有很大的进步性与人民性,但从未见有人对它有所评论,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怪事。我这篇文章就是为此鸣不平的。一、崔述的生平崔述姓崔,名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省大名府魏县人。他出身于书香之家,高伯祖崔维雅是举人,因治黄河有大功,做过知府官。曾祖崔缉麟也是举人,未做过官,但品学兼优,人称“德行文艺,咸推第一。”他对治河也有研究,曾对当事者上过治河意见书。祖父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惭愧,知道中大有个博学鸿儒黄际遇先生,我是在黄家教先生的课堂上听来的。 黄家教先生是中山大学的著名语言学家,我们当面称他“黄先生”、“黄老师”,但背称他“黄家老”、“家教老”,甚至“家老”。我至今不知道是我们的创新呢,还是沿袭学长们的称谓。1983春天,他给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汉语方言学》课。黄先生的课,有趣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15.
李肇星是郎朗的粉丝。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坦陈自己是青年钢琴家郎朗的粉丝。这位“诗人外交官”非常喜欢郎朗。他说,有一次他在德国看郎朗演出,昕出郎朗将国歌的音乐语汇即兴融入《黄河大合唱》里。“我听得非常激动,他很爱国!”李肇星得知美国国务卿赖斯也喜欢郎朗,一次他们在华盛顿聆听郎朗演出,李肇星就鼓动赖斯上台给郎朗献花并拥抱了他。李肇星后来说:“我只求过赖斯两件事,这是一件,另一件是要求美国不要袒护台湾。”  相似文献   

16.
这篇课文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据认为是作者自写的《原评》中说:“王小玉说书,为声色绝调,百炼生(刘鹗的化名)著书,为文章绝调。”双“绝调”的说法当然有些过分其辞——无论“声色”或“文章”,其艺术成就尚未超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更难说后人一定不及了。——但在《老残  相似文献   

17.
答:圩田这个词始见于宋代文献,最早的一条记载是,天僖二年(1018 年)十二月,都官员外郎张若谷言:“宣州化成圩水陆地八百八十余顷,岁纳租米二万四千余页……”(《宋会要》124册《食货》7之6;152册《食货》61之91同)。南宋杨万里和马端临的书中都说“农家云:圩者围也”(分见《诚斋集》卷32《圩丁词十解》与《文献通考》卷6《圩田水利》);范成大《吴郡志》卷19《水利门》亦载:“古之田虽各成圩,然所名  相似文献   

18.
徐江先生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在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人说徐先生伤害了整个语文界,有的人说徐先生指出了中学语文的痛处;有的人读后义愤填膺,有的人则不忍释卷。这是好事。我们从这些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反应中,看到了老师们的教育理想,看到了语文教学未来的希望。批评家最好的批评就是他的文本。徐先生的文章白纸黑字俱在,批评者的观点如今也一并呈现,是耶非耶,都交与读者自己评判。不管怎样,批判是为了建设,我们关于“无效教学”一文的讨论,就是为了寻找一条“有效教学”的路。徐先生的文章虽冠以“批判”之名,其实他着墨最多的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建议。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一起走出路来。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启蒙学习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说的“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旧对学生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先从一字对起,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老师说“细雨鱼儿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治黄理论有了明显进步,提出了许多新的治黄方略。其中较有价值且对后世治黄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有“改道说”、“分疏说”、“水力冲沙说”、“蓄洪说”、“筑堤说”等。西汉末年的贾让对治黄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提出的“治河三策”集中体现了他的治河主导思想,在中国治河史上颇负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