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有大批汉人甘为元朝遗民,戴良最为典型。他忠于元廷,力图复元,事不可为后隐居四明,以诗文抒发黍离之痛。朱元璋召其入京,坚辞不就,终死于京师。其气节令人钦佩,其诗文亦卓有成就,后人于此多有研究。但是关于他死亡的具体地点与方式,史志记载及后人叙述多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已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文章对有关戴良之死的历史叙述进行考索,力求还原历史,揭示戴良之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刘仁本是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在元末动乱中,他以方国珍幕僚和朝廷官员的身份,主持海道漕运备舟事,振兴文教,活跃诗坛.后被朱元璋鞭背溃烂而死.刘仁本生平资料不多,当时结集的诗集、文集也渐散佚.利用传世的诗文,可梳理出刘仁本的生卒、家世、仕宦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翱生平仕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翱,字习之。韩愈的朋友和学生,中唐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散文家。其生平事迹略见于新旧《唐书》本传,但两书叙事都有讹误,新书尤简略。后人对他的生平仕履的叙述,大抵沿袭两《府书》。本文主要以所著《李文公集》(以下简称本集)中有关文章为据,参考其同时人的诗文、传记等,对他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证。由于所见李翱事迹不多,故以考证其仕履为主。  相似文献   

4.
陶汝鼐是一个有着浓重汉民族遗民情结的文化人。他谙熟佛教经典,接受了佛教文化,但从思想上却始终以正统的儒者自命。其诗文多感叹兴亡,激越凄楚,声情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对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明末清初湖湘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文化的研究,是新时期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陶汝鼐是一个有着浓重汉民族遗民情结的文化人.他谙熟佛教经典,接受了佛教文化,但从思想上却始终以正统的儒者自命.其诗文多感叹兴亡,激越凄楚,声情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对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明末清初湖湘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文化的研究,是新时期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来复见心是元末明初著名僧人,为临济宗禅师。其文学作品有《蒲庵集》,并编有《澹游集》等,诗文俱臻上乘。其交游广阔,与当时众多著名文人如虞集、掲曼硕、张翥、欧阳玄、高启等均相知甚深。然而历史对其记载,从郎瑛《七修类稿》直至清代,存有种种异说,谓其先仕元为学士,入明为僧,后因写诗含讥,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而被杀。近人吴晗《朱元璋传》亦采此说,遂成为历史上之定案。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诸说多误。来复见心为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自幼出家,并未有仕元之事;曾在明初以十大高僧之一蒙诏入京,深受明太祖朱元璋推许,被任命为天界寺左觉义,后因涉胡惟庸党案被杀。今考定其生平,兼论其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历史     
肃顺对满人暴戾,对汉人谦恭,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中有才学者,必罗致之,曾国藩、胡林翼之握兵柄,亦皆肃顺主之。辛酉政变,肃顺被捕,亦与其得罪满人戚贵有关。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立刻命令曾国藩火速查办。曾知道洋人难缠,临行前给儿子写好遗书,准备以死赴任。到任后,曾国藩屈从洋人的意思,先后  相似文献   

8.
自明初迄于当代,关于高启之死原因的观点主要有:以诗得罪说、辞官得罪说、苏州人身份说和政治斗争牺牲说。这些观点都不能解释高启之死的真正原因。其实,高启之死是明初众多文人罹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死仅仅是因为在明初刑用重典和朱元璋反复无常及雄猜好杀的背景之下因魏观案连坐而死。高启之死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一方面是因为时人因政治忌讳隐晦其辞,后人更热衷于附会;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务求深刻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10.
王文平 《初中生》2002,(34):21-22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疾卒”。此说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写的《草堂集序》,后来的碑碣著述多沿用这种说法。据后人分析,李白的死,可能与他大量饮酒有关。李白到了晚年,除写诗外,惟一的嗜好便是饮  相似文献   

11.
刘慧 《现代语文》2007,(12):43-44
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清初遗民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年已古稀的傅山而言,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作为一个清初思想文化界以反清复明为志向的遗民领袖,傅山以老病拒荐,誓死不仕新朝,虽然身心深受摧残,但最终捍卫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格尊严,为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选自《诚意伯文集》.本文是篇寓言,写于元朝末年,借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当时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腐朽本质.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元末进士,做过官,后隐居著书.朱元璋起兵后,他被征聘为谋臣,协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并参预议定明初典章制度,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封为诚意伯.退休后,由于遭人诬陷和朱元璋的疑忌,忧愤而死.刘基兼擅诗文,散文风格古朴.一些寓言性、讽刺性作品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仁杰生活在金元易代之际,身为汉人的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一生颠沛流离,以教书为业。他以曲闻名于世,淹没了其在诗文方面的才华,又流传下来作品甚少,导致他诗文的研究在文学史上一度无人问津。本文试图对杜仁杰的散文进行研究,探究其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布衣皇帝朱元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以猛治国"、重典治吏的强权手腕著称,也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从朱元璋的出身、军事生涯以及立国后的治国、治吏思想入手,客观公正地分析朱元璋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5.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历来被后人所推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尤为后人津津乐道,一直被视作清高。称其诗为田园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笔者每次教学陶渊明的诗文,无不产生疑惑,且随着对陶渊明性格及诗文的进一步了解,这疑惑越来越大。我总觉得长期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品行及诗文来熏陶感染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  相似文献   

16.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18.
洪武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为是乞丐皇帝,这主要与他卑微的出生有关。贫寒的家庭出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最后建国称帝,朱元璋称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贫民开国皇帝。登基后,朱元璋广纳人才,听取正确建议,创建了"洪武之世"。观其一生,朱元璋他那坎坷的成长经历促成了其孤僻怪异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其治国方面也多有体现。本文就主要从其身世入手,通过其出身来研究洪武皇帝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或援用诗典,或化用诗意,或引用诗句,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既是政治的,经学的,也是诗学的,文学的,汉人以《诗》观斌与引《诗》入赋,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景红纬 《文教资料》2012,(26):154-156
"徐州二遗民"指的是徐州诗人阎尔梅和万寿祺,二人同为明末遗民,终其一生反清复明。桂中行将二人著作集编纂成为《徐州二遗民集》。合集中不乏二人与"变节"的贰臣之间的相酬唱和的诗歌作品,从而引发世人对他们人格气节的质疑。本文将引用阎万诗文、年谱等一手文献,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进而分析其交游的缘由、动机,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