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对撞历史久远。自秦汉以来的2000余年中,中西文化对撞大致经历了早期交流、全面对撞和互融共进三大时期,与之相对应的经历了由“单向输出→相互交流→外力撞击→单向输入→双向互赢”的五个发展阶段。厘清中西文化对撞的历史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西文化对撞的特点,有利于在全面、科学认识中西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准中西文化的切合点,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吴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21-126
如何处理基督教文化和儒教文化两大异质文化,成为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外国传教士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趋于两极。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有认同儒学的倾向;另有些人以"文明和优等民族的代表"自居而无视中国文化;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则提出"中学西源说"。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耶稣会士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他们在沟通中西文化的对话和深层次的交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耶稣会制订的"文化适应"政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晚明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也凸显出两种异质文化对抗的强度和完全融合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教学也是文化上的教学。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文化交流构成了障碍,给英语教学造成了困难。为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交流的更顺利一些,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的更简单一些,英语教学中应重视中西文化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名 《考试周刊》2011,(54):39-41
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家庭交流过程中同样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对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了解和分析家庭交流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交流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家庭交流方面取长补短,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不可避免.文化误读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文化误读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慎重、客观地对待文化误读现象是很必要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异质文化,避免由误读而导致的文化定势,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失误.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的跨国经历和她所接受双重文化教育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视角,使得她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异质文化双方价值观上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我们研究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的美国女作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从异质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推动本国文化更好地发展,文章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2.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3.
十七、十八世纪,在华耶稣会士通过文献传播活动,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给西方。由此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架起了中学西传的桥梁。为中西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一)耶稣会士在华期间,无论是输入中国的西学文献还是输出的中学文献,不仅仅是宗教,还包括科技、文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多方面的内容。1582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继来华,正值欧洲新大陆发现和完成环球航行之后。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利用文献信息把两种不同源头、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传入传出,进行交流,让中西双方通过文献相互了解,彼此借鉴,这无疑是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为中西文化开辟了文献交流的途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中西文化精神最早的契合与紧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由浅层次的器物到深层次的制度、思想观念的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其实这种说法忽略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端——太平天国宗教思想。太平天国宗教思想,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对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强调透过中文,英文两种语言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翻译成为一项苦差使;其次,结合一篇汉语对外宣传材料,笔者试图具体阐述中西文化异质的表现,及由文化异质形成文化空缺,这是翻译难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述中西文化异质现象带给译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国家、社会、学校对课程的理解异彩纷呈。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背景下。在核心学习领域与科目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建议”.导致语文课程意识泛化.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基本文化素养教育”。但“课程不仅是以构成学科及其背景的文化领域作为基础来组织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光启宗教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以及全面成熟这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徐光启对天主教的信仰程度、对教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宗教行为都会有所不同。研究徐光启宗教心理的演变过程,可以加深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理解,对当今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作一浅论,不当之处,恳求指正。一、“中国文化早熟”说“中国文化早熟”说是梁漱溟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他曾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民族历史特征”,且为探索中国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中国文化早熟”说最早见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实际上它是梁的“三大文化路向”说的逻辑推论。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商务书馆1987年影印本第53页)。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基础、中西文化交流、科技革命三个视角审视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有随经济基础变化的一面,又有历史继承性一面;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本能的寻根情结可以理解,但不是理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接受具有现代化色彩科技文化的洗礼,才能继承发展,才具有现代化的韵味,才能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