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盟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立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统一政策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面临严峻的考验。经历了第二次柏林危机,联邦德国认识到: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彻底对立是德国重新统一最大的障碍,在统一问题上完全依赖西方盟国的政策不可能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应该采取新的政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冲击下,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和基本外交原则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2.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3.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美国的应对政策非常灵活,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苏联的行动、盟国的立场随时做出修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的政策也是多元的,是美国国内及西方各种政治力量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政治领袖关于柏林危机政策的讨论及其实施,分析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谈判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及其根源,揭示美国政治领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英国从现实利益出发,把柏林问题的解决看作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主张用和谈乃至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应对未来的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问题上,英国认为,应该先与东德进行积极交涉,如果受阻再实施"空运",或是以承认东德政府的方式来换取危机的和平解决,坚决反对美国军方"有限使用武力"的方案。这种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立场,为后来英国危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成为盟国内部意见分歧的主要力量,对盟国政策和盟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这两个大国也开始走上对立的道路,这种对立并不仅仅是他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是他们争霸世界矛盾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战后,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确保其在欧洲的利益,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并决心把西部德国占领区建立为一个国家,首先破坏了波茨坦宣言关于维护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决定,导致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美国为了推行全球霸权战略,1948年6月1日,英美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此在6月底开始了德国西部货币改革。对此,苏联认为西方违背了四国占领柏林的协定;德国西部占领区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之后,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危机,反对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对苏强硬立场,更反对美国"有限使用武力"的军事应急方案。麦克米伦的访苏之行,为东西方间的缓和创造了条件,开启了会议谈判的大门。在麦克米伦政府的斡旋之下,美、英、法、苏日内瓦外长会议得以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亦纳入日程,对柏林危机的缓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1.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导致了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这对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图①好战的鹦鹉库克雷尼克塞(苏联)1958年图②在西柏林的毒蛇库克雷尼克塞(苏联)1958年图③局部发炎。需要外科治疗叶菲莫夫(苏联)1958年 图④西柏林已变成北大西洋联盟的侵略基地凡道劳夫斯基(苏联)i958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时事政治漫画选编(十五) 第二次柏林危机@黄金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100006)~~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11日,作为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学术讲座之一,柏林自由大学德语荷兰语研究所Norbert Dittmar教授应邀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作了题为“德国统一后东西柏林语言变化的社会语言学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中Dittmar教授谈到在历史上的汉萨同盟时期,柏林人主要使用低地德语,16世纪之后改为使用高地德语,而如今的柏林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在东西德统一之前,Dittmar教授曾选取柏林的3个代表点作过社会语言学调查,这三点分别代表西柏林的中产阶级阶层、普通工人阶层、以及东柏林的旧城区。他发现在语音方面德语中的腭化现象在…  相似文献   

15.
柏林墙今昔     
东西方“冷战”的岁月里,在德国最大的标志就是隔开东西柏林的柏林墙。它过去记载着二战后两个阵营对立的历史,今天除了是柏林城一个最著名的历史痕迹外,仍还是统一后德国人心中的一道“墙”。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美苏第一次在柏林的孕育武装冲突危险的直接对抗。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冷战的兴起,盟国联合管制德国的破产,使危机的爆发定势;而战后柏林城市的复杂局势,则成为催生危机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西方盟国对之做出了不同反应.西德主张对苏强硬,法国有限支持西德但反对武力对抗,英国始终主张谈判解决危机,美国表面强硬实际却通过谈判以避免危机升级.危机期间西方盟国表面上一致对苏,事实上却龃龉与调适并存,其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虚幻的一致与真实的龃龉并存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54年2月10日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首次正式提出有关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使欧洲集体安全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直至1958年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再次紧张而走向平息。根据有关档案研究发现,美苏两国在这一问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苏联打算通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绕开”东西方争执已久的德国问题,保持欧洲和德国的分裂现状,巩固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和对东欧的控制,实现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削弱西方联盟、将美国排除在欧洲之外等目标;美国则主张先让德国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后再考虑欧洲集体安全问题,而且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反对因建立所谓欧洲集体安全而削弱西方阵营的实力。双方的分歧使美苏双方在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以及随后的会议上在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美苏两国都没有真正打算放弃以实力为基础的抗衡政策;二是双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导致美苏双方在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特别是在德国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上观点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因历史复杂、景色优美而出名。1961年8月,柏林被分为两部分:东柏林和西柏林。东柏林的共产党政府筑起一道100英里的城墙。1990年10月3日,东德和  相似文献   

20.
知识卡片     
“柏林墙”的筑起与倒塌  1945年 德国战败投降,纳粹首都柏林分别被美、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1947年—1949年 西方3国占领区合并为“西柏林”,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定都波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把柏林东部定都为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961年8月12日 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1961年8月13日 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