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象学是海德格尔步入哲学殿堂的敲门砖 ,现象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 ,可以说 ,现象学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早期的海德格尔更是被当作现象学运动第二阶段的领军人物而倍受推崇。而后期技术又成为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全面地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角度考察技术思想的凸现 ,有助于透彻地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及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尽管弗雷格反对把名称的涵义和句子的思想与表象混为一谈,但是在表象、客观事物与思想三者之中,弗雷格认为最可靠的还是表象。这表明他仍然遵循了笛卡尔式的“在场形而上学”原则。罗素把某个名称所代表的对象能否被我们感知作为判定这个名称是专名还是摹状词的标准,甚至把它看做是决定一个名称的意义的标准,充分表明他以摹状词理论为核心的意义学说的经验主义本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实际上是把“我的思想的界限”看做世界的界限,这表明他的哲学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我论”。逻辑经验主义把“可证实性”作为命题意义的标准,归根到底还是把感觉经验作为意义的标准,这充分表明逻辑经验主义及其“可证实性”意义标准的表象主义、唯我论和“在场形而上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不懈追问,最后导向了对艺术、对诗、对语言的深刻探讨。在对这些问题发人深省的论述中,海德格尔不仅仅致力于对存在问题进行学理性上的探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我们早已置身于其中的、并且对之早已失去判断力的诸神隐遁的世界,从而揭示了时代的贫瘠与匮乏。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存在之家,因为作为道说的语言乃是大道之方式。"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这是从海德格尔思想经验中开启出的一条通向存在的道路。本文着眼于海德格尔关于作为"道说"的语言阐释,就《庄子》的"语言"世界进行追问,以期寻探那条作为"大道之方式"的"语言之路",亦即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5.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追查海德格尔提出"无"的哲学史背景然后分析"无"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展开,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亦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而"无"作为海德格尔思想深层核心,使海德格尔各时期思想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张岩 《科教文汇》2009,(3):229-229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追查海德格尔提出“无”的哲学史背景然后分析“无”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展开,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亦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而“无”作为海德格尔思想深层核心,使海德格尔各时期思想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与拉图尔均反对认识论的科学观念,倡导存在论。但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二者存在明显分歧。前者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将世界解蔽为有待控制和利用的对象。面对这一危险,他敦促我们转向作为天地人神聚集的"物"。后者认为,海德格尔关于物与对象的二元性设定是不恰当的。不仅物是聚集,科学技术对象也是聚集。这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科学技术批判方案。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把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建设性与现实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现代性批判是一种另类的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9.
早在康德把理性与自由视为现代性之纲领后,黑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查审与辩护中已开始了现代性批判,并由此引发了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之源流,这种潮流以尼采为转折点,其后以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高峰.梳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对于理解和把握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尤其重要,其中立足于本体论的追问则是基础.只有找准现代性存在的本体哲学基础,才能做到批判有的放矢,从而建构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新式样.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主客对立”、“对象化”的物的概念。通过对壶之壶性的追问,揭示了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物之物性。海德格尔宣称“物的本质乃是聚集”。这一思想突破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传统的物观念,粉碎了以对象化为本质的循环之路的概念性思维对事情本身的拦截。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哲学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如果要想避免对中国传统思想做出简单的解释,在理解传统思想之前,则需要对其整个框架以及意境进行理解。在把中国思想进行问题化之前,需要试着把哲学也问题化。这需要我们在哲学中找到可以评价中国思想的哲学观点,并将这一观点变成追问的对象。本文以哲学问题化为基础,重新对中国思想进行解释,以牟宗三为例,评价四因说在解释中国思想时的局限性;以海德格尔为中心,评价哲学第一开端在解释西方哲学终结时的片面性;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前提,讨论哲学第一开端的在历史中的含义,并参考《周易》、《中庸》等古典儒家文学;最后对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2.
肖朗 《科学.经济.社会》2012,30(2):123-127,131
胡塞尔奠定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力图回到事情本身,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意识范围,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比意识更为本源.海德格尔将现象学解释为显现学,力图摆脱主体性和对象化思维模式,强调事物自身的显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立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传统定义,海德格尔早期则将人理解为此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也是走在思想的事情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近代形而上学之数学筹划本质的揭示是围绕物的问题也就是近代自然科学或形而上学对物之物性的本质规定来展开和探讨的.在他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学的东西或数学筹划,它由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所奠定,并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之基本思想的决定性推动下,成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由此使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如此追问物之物性的方式得以可能和成为必然,真正的绝对的知识就是纯粹出自“我思”亦即理性的先天知识,它是物之物性乃至一切存在规定的引线和尺度.数学筹划不仅是近代思想的核心,而且直到今天还支配着实证科学的研究,海德格尔质疑数学筹划的自足性基础并试图从源始的生存论存在论角度重新揭示之,我们在今天仍然没有足够严肃地回应海德格尔的这一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科学、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真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尤其是中期思想)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在此存在论基础上,他揭示了科学并不能密切地关联真理,艺术作品却显现了真理,因而艺术比科学更切近存在真理及其本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在理解康德先验想象力问题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关键点,主要是它的生产性和亲和性,并将之与时间问题关联考虑,从文本基础上找到与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一书中对同一问题论述的对接点,即:时间的先行性与绽出性,从而评论两位思想家思想角度的一致与差异,最后兼而论及想象力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是20世纪的哲学事件,并在很多领域都留下了海德格尔的印迹。通过海德格尔人们理解了思与哲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地挖掘课文是如何来表达这一思想内容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等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发掘,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好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科技知识、思想等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去感悟,在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中去把握之。  相似文献   

18.
管理虽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但其基础性问题却属于哲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人的哲学的复兴,也是人的主体性认识的苏醒。不论是梅奥的理论在人际关系领域具有前瞻性,还是海德格尔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关照,人的因素都是他们思想当中共同的"根",他们的思想因而在不同的层面上蕴涵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本文旨在基于梅奥与海德格尔思想对话的平台,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尝试在哲学语境下给予"霍桑试验"一种无偏颇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与时间》要"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但海德格尔所说的意义绝非语词的含义。在《存在与时间》中,意义具有一种完全确切的含义,它被明确地规定为所据。作为所据的意义是使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得以可能的生存论结构,也是一切对象得以被给予的条件。海德格尔在此书后半部分将此在的存在学意义阐释为作为境遇的时间性,这种阐释只是对此书前半部分对意义所作的规定的进一步探究。海德格尔后来的"存在的真理"与"存在的拓扑",就都意味着存在的敞开而言,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的意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批判之间的差异。首先 ,关于现代科学本质的问题 ,胡塞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本质是“理念化” ,但它不是真正科学的本质 ;而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的本质是“数学因素” ,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其次 ,关于现代科学遗忘症的问题 ,胡塞尔认为现代科学遗忘了“世界” ;而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遗忘了“存在”。最后 ,关于现代科学危机的问题 ,胡塞尔认为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是哲学危机 ,应回返理性 ,重建科学 ;而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是始终被那不能计算的“存在”的阴影所笼罩 ,任何依靠人的智慧重建现代科学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