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工程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师生交往主体间性的缺失,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沟通,抑制了学生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应用类课程教学必须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考虑平等性、交互性和导向性,激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体交往模式,通过对话和合作,实现师生交往的主体间性,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提高工程课程教学实效,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6.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育。如何在哲学理论课教学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这是教学改革的时代性课题。交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主体多极性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理论课教学的灌输式模式,推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创新,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浅析师生交往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师生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淡化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倾向,建构生命课堂的模式.使课堂成为彰显主体间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课堂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由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教学交往单边化、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以及交往载体不可超越性等不足.我们必须确立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加强对话,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际教学法被许多英语教师所接受,并且得到了广泛地普及。该教学法的教学观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设计教学交际活动,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操练目标语言,以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巳面临日益紧迫的局面,探索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巳迫在眉睫。本文就影响交际能力的因素和加强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初试CECL     
传统的精读课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 ,老师们想尽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无奈 ,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是不理想。教材本身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变化。 1999年 3月 ,外语系实行精读教学改革 ,采用CECL教材 ,笔者参加其中 ,感到教学效果很好 ,学生的口语水平同过去相比大有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认识,分析交际法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交际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提出运用交际法教学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外语教学应该教授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表达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多是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交际法教学在我国也开始渐次流行,它更侧重于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实际上,两者各有优长,只有把语法知识的传授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Englis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a sign that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ill be more concerned rather than scor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了解和掌握其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恰当地表达礼貌、准确地理解对方交际策略的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交际法的教学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在国外流行,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受到质疑。笔根据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交际法在泛读课上的运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不仅兴趣比以前大有提高,而且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增强了。交际法教学能给我们诸多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特定语境中的中国“先锋小说”以其对现代西方文学的“大模仿”和在内容上对中国形象的“大创新”为特征,与中国以往的小说语体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为发话人在小说语体形成的语用策略中,运用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系列修辞原则,分别从交际目的、交际信息和交际形式以及和交际者的关系四个方面,以不同的强弱组合方式,对小说语体的整体使用效果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交际学习的3个要素(学习动机、交际愿意和交际活动)和交际教学的3条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在中国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学习者没有太多使用英语来交际的需求,并且交际教学的3个原则也不一定能导致有效的语言学习。这个现象反映了交际教学法本身缺乏可控性和系统性的缺点。所以仅仅通过交际教学法不足以让中国的语言学习者既达到学习语言知识又发展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