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跨文化的意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漂洋过海,对美国的意象派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的意象诗明显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意象理论、汉英语言文字的句法特点及汉英诗歌,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之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产生过影响已是 东西方评论界 毋需争论的问题,但更深一步的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的研究却很 少有人涉及。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第一,中国 古典诗歌在理论基础和艺术风格上和意象派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及其相似;第二,体现在中国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特征有助于庞德实现意象派的艺术目标;第三,庞德是一位乐意接受外国 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英美现代诗史上出现了重要的意象主义诗歌革新运动.英美意象派尽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他与英美意象派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庞德在诗学原则和诗歌语言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意象派运动的发起者。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翻译与创作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中国“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新诗又深受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迪。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曾得益于中国古典诗,反过来又对中国的新诗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借鉴与转换中,传承与创新兼备的诗学理念影响了现当代东西方诗坛。  相似文献   

5.
对英美意象派诗歌,艾略特1953年在题为《美国文字和美国语言》的演说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出发点,即人们通常地、便利地认作现代诗歌的起点,是1910年左右伦敦的一个名为‘意象主义者的团体’。”这就对意象派诗歌的历史起始作了明确界定。《时报文学增刊》在1916年对意象派诗歌也这样地评论说:“意象派使我们充满了希望,甚至当它本身还并非十分完美的时候,它似乎预示了一种形式:十分完美的诗能够在这种形式中写出。”1912年,以艾兹拉·庞德为核心的一批年轻的英美诗人,象休姆、杜丽德、弗林特等人组成了一个叫“意象派”的文学团体。他们不满当时充塞着英美诗歌的感伤、乏味、无聊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西方的意象范畴发展较晚而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论和中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而意象派的主张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西意象范畴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确定了诗歌意象的共同特性,即表象符号化、比兴象征性、模糊多义性和复现传承性,由此显示了意象范畴的诗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意象派诗歌,曾先后几次反弹回中国,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在新诗的开拓胡适、象征派代表李金发和现代派代表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中,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和80年代的朦胧诗人的作品中,无不隐约地闪现着意象派的影子,同时,自20世纪初,许多诗人开始译介意象派。自80年代起,我国学还就中国诗歌与意象派的相互影响,借鉴以及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小品心领神会,故其《地铁车站》能突破英美意象派的局限,成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而卞之琳既深谙英美意象派的玄奥,又精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文化,故其《断章》能成为中国意象诗的翘楚之作。揭示二者成功的来龙去脉以及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中国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微妙关系,可窥见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以及意象派在中国未能形成流派的原因,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互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诗歌上的一个重要表征。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有极其相似的理论基础,在创作风格、语言运用方面英美意象派学习和模仿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开启了一条新英美的现代诗歌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诗是最讲究艺术形式的艺术,在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中,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美的本质。诗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沉淀、内隐于艺术形式,使艺术形式成为诗美的本质标志。  相似文献   

12.
左翼革命文学运动的崛起,对于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把运动性质定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则是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犯了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理论的左倾机械论和主观教条主义错误,其后果严重。  相似文献   

13.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但汉代文人歌诗远不如民间歌诗兴盛,究其原因,不仅有其楚声音乐系统的先天不足,而且还与汉代重经、赋的经国方略有关,从而导致文人歌诗创作难以成为普遍行为.  相似文献   

14.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暴之君,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刚健豪迈,气势恢弘,有扭转颓风,开启唐音的重要意义;其以写景见长的山水诗,刻画细腻,意境优美,艺术上为后人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诗词的表层意象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卑无助的一面,但是就其诗词的深层内涵来看,分明感受到林黛玉坚强、勇敢和超脱的一面。这是林黛玉在对人类存在的有限性、孤独感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理解和超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林黛玉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诗歌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有效解读。诗歌有效解读除了把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之外,还要抓住某些表现细节的其它词如数量词、名词等赏析精当的画面,把握细腻的情感。诗歌有效解读除了抓住主体画面,赏析画面本身之外,还要抓住细节领会画面的某些细微之处,从而更加精准地解读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阅读的同时,让诗歌充分发挥其审美功效,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及胡适《词选》为开端的中国现代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其主要内因在于人关怀与科学理性的双重失落及诗学界未能妥善处理两间的矛盾。王国维、胡适以来的中国现代诗学对于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缺乏足够的人关怀,导致诗学脱离了社会的主流生活而失去理论号召力量。科学理性的主要内容,是以归纳、演绎为主的形式逻辑和以假说为目标的思想实验。王、胡等人开创 了重视归纳而忽视演绎的现代方法论传统,因而很少出现创造私人化诗学理论体系的尝试;他们都将个人诗学的核心概念视为“本原”,并由于其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而成为“真理”,从而成为诗学理论体系创造的又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言古诗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言古诗继承并发展了中唐新乐府运动,不仅批判更加深刻,而且内容更加广泛。晚唐五言古诗长于议论,善于叙事,为宋诗“以文为诗”特点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体无定规,意尽即止”.为苏轼重要文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依据。此外,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转换角度,加强批判的力量。语言简练浅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