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运动归因与学生积极体育活动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曾永忠 《体育学刊》2002,9(2):44-46
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归因方式与体育活动情感障碍的关系做了多维分析考察,提出了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克服体育活动情感障碍,使之形成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积极情绪体验及锻炼行为坚持性与再归因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归因方式与体育活动情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做了多维分析考察,提出通过再归因训练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消极情绪,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坚持体育锻炼行为的设想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国倾向,以及他们对学业成败结果的情感反应和对未来学习活动的期望。两个被试专业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同时还反映出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体育大学生归因倾向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科学地了解、分析体院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体育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及其归因训练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习得性无助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习得性无助与归因之间的关系,结合归因训练的通用模式和利兹归因编码系统,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体育学习领域的习得性无助的归因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中归因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归因、归因训练和教师与学生的归因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体育教学中的归因研究多偏重学生的归因及其训练,对教师与学生的归因偏差研究薄弱.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训练心理和行为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永忠 《体育学刊》2004,11(2):61-64
探讨了在体育运动成就情境中,再归因训练的心理效应和行为效应。分别就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训练对学生情绪情感、对随后行为的期望水平及对随后行为坚持性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且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再归因训练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体育师友》2018,(2):3-4
归因训练是目前归因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归因训练能够使参加体育课学习的高等学校学生将其成败归因、情感、期望水平和心境等向积极方向转化,继而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成就动机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实践法,对武术教学的归因训练进行研究,指出武术教学同属于体育教育,武术教学与训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武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武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大学厌学体育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厌学体育行为作归因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主要内容:第一、调查厌学体育学生自我归因的内容及结构,以及厌学体育学生和非厌学体育学生的不同特点。第二、考查个性中的内外倾及情绪稳定性对学生厌学体育的影响以及对厌学体育学生归因的影响,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运动技术学习中影响学生的归因的因素以及归因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意向的影响作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归因受学习结果、成绩等级和性别的影响,归因对学生的情感、期望和意向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等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感情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方面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特点及习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与体育理论,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1 628名参与体育网课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进行测量,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家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积极;女生的锻炼行为与男生存在明显差距;女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相对偏低。研究发现锻炼态度、锻炼行为、身体自尊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网课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需要加强锻炼态度的引导以及锻炼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上海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法,对上海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态度指向于具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方法;其次正确的锻炼态度并不直接导致实际的行为;另外男、女生在身体机能、形态和心理方面的差异会导致锻炼态度、行为和锻炼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反应。以问卷调查为手段,研究我国高中学生体育运动情景归因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情景下的高中学生的归因与学业成就领域的归因存在差别,且存在较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不同的归固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堵、动机和行为反应。我国高中学生体育运动情景下的归因与学业成就领域的归因存在差别,且存在较显着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选取50名大学生实施体育健身方案,考察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与锻炼的行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和主观标准两个维度;体育健身方案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