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唯一分解整环上的系数满足一定条件的本原多项式不可约的一个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苏格拉底,流传后世的一句名言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这样记载:有一次,有人(《申辩篇》中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向德尔斐神庙(古希腊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的传神谕的神使询问,世界上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那位神使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求证自己"一无所知"的过程中,"是一个诚实的人,与谦虚无关;是一个自信的人,与骄傲无关。"在强调终生学习的今天,他的这种作为和认识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书能使我们从无知变得聪明,从幼稚走向成熟;使我们的内心从贫瘠变得丰富,从浮躁走向宁静。书是如此重要———成长不可无书!  相似文献   

4.
质疑型学习理念主要源于西方的苏格拉底。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越求进步疑难越多,疑难越多进步越大。在苏格拉底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具有选择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质疑创新过程。本文从苏格拉底的质疑型学习观入手,以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为例探索质疑型学习观的发展途径,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容易引起广泛争论的话题,对他的审判存在若干不同方式的理解。对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事件的再次解读,我们不难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苏格拉底与公民社会所理解和倡导的正义观念产生严重分歧,以致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一无法消解的二元对立,必须通过苏格拉底的死来终结。  相似文献   

6.
比较一下世界上最早的三位大教育家,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按时间排,是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如果就其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而言,当是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当然,这是站在中国人看世界的立场上。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乔...  相似文献   

7.
论人文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恩烈 《教育科学》2001,17(4):9-10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大学科技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只是科学,而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是“人学”的作用,是使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文教育能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去挖掘科技领域中的人文因素,使科技教育增值。大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确定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资源短缺、成本分担与大学的多元功能及社会对大学的多元需求,使大学筹资既成必要,也具有可行性,故筹资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由于筹资目的混乱及筹资经验缺乏,在筹资过程中出现筹资效益不佳,筹资有违办学愿景,破坏学术生态平衡等现象,使大学陷入发展困境,因而大学筹资不可盲目。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认为不快乐的人大多是因为不健康,那么为何不尝试让自己因快乐而健康起来呢?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群年轻人去请教大学者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得到快乐,苏格拉底却并没有阐述如何快乐,只是让他们  相似文献   

10.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环、交织、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思维畅通能产生愉悦的自我体验,学生会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思维的启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苏格拉底教学思想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为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批判性思辨活动起着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大学设置标准从初期照搬德国模式,到中后期学习美国模式,经历了一个"多学科———单学科———多学科"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变迁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制约,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现代大学的科学内涵,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1不可包办代替2不可动辄训斥3不可以多求胜4不可简单重复5不可盲目从事6不可只顾作业7不可频繁琐碎8不可追求超前9不可只为考试10不可方法单一辅导孩子学习十不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掀起一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十五大以来,中央又多次强调加强理论学习,其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昆明大学作为云南省、昆明市唯一的一所综合性职业大学,在振兴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地方经济中,有着其他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校情,积极推进改革,自觉地、主动地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服务,对于身为一校之长的我来说,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在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由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方法,他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教育特点是不以告诉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为目的,反而通过讨论对话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出正确的答案。目前,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改革英语教育,笔者通过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苏格拉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此次教案试验结合苏格拉底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课程上主要以学生的讨论与回答为主,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债权的相对性是债权区别于物权的基本特征.债权的相对性表示债权不能够约束债以外的第三人.但是越来越多的债权侵权现象的发生,使得学界认识到论证债权不可侵性的重要性.在传统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划分下,运用权利的不可侵性论证债权的不可侵性存在难以破解的矛盾,创设“人身自由权”是在传统民法逻辑体系下解决债权不可侵性的唯一路径.本文在反思传统绝对权与相对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对权也具有不可侵性.  相似文献   

16.
我听过几位名师的课,他们的确有一些共同的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热情洋溢、活力四射;比如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比如师生平等、水乳交融等等。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习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陆国强先生在《慎仿名师》一文中写道:“一次,我校几位青年教师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作文精品课,其中有一个细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给学生习作打了一百分、一百二十分、五百分乃至一千分的高分。回校后,这几位老师便相继效仿,将这一绝招用…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它的中心原则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本文阐述了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源流,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它在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应用的现状,转型为知识、思维、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感训练的一个明显倾向是厚“读感”薄“写感”,违背了学习语言的规律。语言实践的完整过程是“语言———内容———语言”,这个过程把形成语感的感性直觉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即“语言———内容”是解决“表达了什么”;“内容———语言”是解决“怎样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  相似文献   

20.
绝处求生     
古希腊有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在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来到一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这下子年轻人慌了,求生的本能让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掀开,爬到岸上。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只想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绝处求生@吴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