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阳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1):60-61,64
台湾原住民族的衰弱是近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随着整个原住民族群边缘化程度加剧,原住民问题遂成为台湾社会一大社会难题。为争取生存空间,维护少数民族权利,20世纪80年代,原住民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在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该运动虽声势浩大,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波折不断;原住民群体的边缘地位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发展中难得实惠。  相似文献   

2.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改革的检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原住民据台湾官方的分类可分为九族,产的教育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对台湾原住民教育的主要政策进行检讨,目的是希望找出原住民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处理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在制度架构和政策设计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内部向美国学习、将多民族的中国"改造"为只有中华民族的单一民族国家,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的国家观和国族观,也是民国政府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主轴。台湾光复后在原住民地区推行的"国语运动",是这一民族同化政策在台湾的传承和延续,而1980年代兴起的台湾"原住民运动"既是国际土著人运动在台湾的反应,也是国民党当局对原住民实行民族同化政策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政策不仅指对原住民的教育,而是包括了以社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赐姓制度、剃发制度等三个方面。清廷的原住民教化政策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它对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原住民族教育法》是台湾第一部有关原住民族教育的专项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对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大陆民族教育法律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升学优待政策是基于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为弥补原住民长期不利的家庭环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本文从这一政策的历史演变入手,分析了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台湾升学优待政策改革的最新动向,并剖析了它在实施中遇到的争论激烈的几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化传承中的政府行为。既发现当地政府持续性保护与活化原住民文化,营销凝练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原生态文化,孵化原住民文化产业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由于台湾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方式、政府行为的过度化等造成的原住民的弱势感和边缘感、文化自决权被忽视、民族认同符号呈现同质化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原住民文化传承中,应尊重与保障原住民文化权利,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文化一体化,应还民俗于民间。  相似文献   

8.
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教育政策,在经历了同化抑制阶段之后,逐步走向维护其主体性的多元发展时期。在各项原住民文化教育政策的扶持下,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呈现出法制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特点,为大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晓华 《考试周刊》2010,(35):239-239,2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原住民政治意识觉醒,在政治上获得瞩目的原住民,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这一时期原住民史学研究中,传统研究方式仍是主流,但在新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一些不同的特质也开始呈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有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是当今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大热点,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探讨与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通过结合西方传教士文献中的真实访查记录和历史记载对台湾原住民奇特的传统文化从生产形态、服饰习惯和婚丧礼俗三个具体的方面展开探析,从西方传教士独特的视角探索台湾原住民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也是原住民族群文化日益衰落的过程。原住民族群文化的黄昏处境引起了原住民知识分子的高度警觉。为拯救濒临消亡的族群文化,不断成长中的原住民文学自觉地进行抗争,在文学场域中坚守族群文化的主体地位,找寻和重构失落的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也是原住民族群文化日益衰落的过程。原住民族群文化的黄昏处境引起了原住民知识分子的高度警觉。为拯救濒临消亡的族群文化,不断成长中的原住民文学自觉地进行抗争。在文学场域中坚守族群文化的主体地位,找寻和重构失落的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解析──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一种考察岳玉杰客籍、闽籍、外省籍、原住民籍相杂共处,这是众所周知的台湾现有居民的结构特色。然而,80年代前的一部台湾文学史,在叙及原住民文学时,往往黯然失色。台湾共有泰雅、赛夏、布衣、曹族、排湾、鲁...  相似文献   

14.
在原住民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确立了赋权自治的取向。但原住民教育依然面临挑战与困境,原住民缺乏担当和发展教育的现实能力。为此,加拿大政府和原住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策略、措施,以提升原住民能力为路向,积极完善教育政策,为原住民教育的发展提供本原性动力,以求从根本上综合解决原住民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有50多个原住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10%,是拉美国家中原住民人口较多的国家。怎样制定合理的原住民政策,正确处理墨西哥主流文化与原住民文化间的冲突,一直是墨西哥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墨西哥经历了早期"民族同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一体化",以及当代"民族多元化"原住民政策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原住民政策,兼容并蓄,才能保证墨西哥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台湾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台湾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学者对台湾少数族群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多样化的少数族群文化是台湾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实背景。台湾的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并在政治解严之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台湾的教育人类学以原住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台湾教育研究片面注重量化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荷兰人侵占台湾期间,曾创办基督教学校教育,致力于对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意欲以基督教教义麻醉,奴化台湾民众,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稳定其殖民统治秩序。但其办学形式则开了台湾学校教育之先河,对台湾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1871年,一些琉球居民乘船遇风飘至台湾,误入“牡丹社”,被当地原住民杀死,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借这一事件乘机发难,于1874年出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清政府委派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军赴台,有效地反击了日本的侵略,最终迫使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在处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福建船政局的相关人物和机构时时出现在清政府的各种函电中,其作用屡屡被提及,凸显其在解决这一重大海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也折射出当时的闽台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事件发生不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明确指出,牡丹社一带的原住民区域“系中国辖境,豈容日本窥…  相似文献   

19.
荷兰人侵占台湾期间,曾创办基督教学校教育,致力于对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意欲以基督教教义麻醉,奴化台湾民众,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稳定其殖民统治秩序。但其办学形式则开了台湾学校教育之先河,对台湾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随着台湾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量西方人入台,包括传教士、外交官、科学家、旅行者、商人等,他们在台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当时入台的西方人更感兴趣的莫过于台湾的原住民,因此保留了不少关于原住民及其生活区域描写的文字与图片记录。在西方人的眼中,原住民长期生活在诅咒、巫术、鬼怪的环境中,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归因于神灵。他们的信仰几乎覆盖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