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生产、生长的《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完全颠覆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传统,给中国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变化。纪录片创作必须遵循互联网思维规律,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建构其叙事策略,搭建用户关系,创造独特的审美空间。以纪录片创作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提高网生代人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雷玥 《传媒》2021,(5):59-61
近年来,国内涌现不少人文纪录片佳作如《人生第一次》《风味人间》等,引发大众热烈反响.国产人文纪录片的新生态,可从创作与传播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创作层面,镜头语言沉浸感强,叙事结构以点带面,声效配音富有质感,美学风格体现东方气韵;在传播层面,从平台合作、商业布局、受众运营、形态革新等维度实现跨圈层传播.研究人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传播创新,有助于我国纪录片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配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纪录片配音是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配音员的要求是绝不仅限于单纯的发音规范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配音的作用、创作原则,结合自身实践对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以其对美食意义独特的阐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相结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同时为观众献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该片的成功不仅是选材内容、制作模式的成功,也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新突破,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和故事化。片中通过美食来讲述百味人生,充满着人物故事、民俗和传统文化,以真情打动人心,实现了纪录片平民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黄义成 《新闻战线》2022,(12):112-115
在关注媒介更迭融合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产美食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和话语表达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具有小众化特色的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深度剖析,与其他同类型美食类纪录片进行对比,从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艺术多维度展开解读,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杜丹心 《东南传播》2020,(5):110-111
解说词配音是电视人物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视人物纪录片《锡兰公主》为例,试析解说词配音中情感表达的作用,探寻情感表达与纪录片主旨如何达到"情"投"意"合的和谐融合效果以及提升解说词配音情感表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选材好,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主题类纪录片的创作,历来是电视创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纪录片如何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如何将重大时政题材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本文以反映老英雄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本色》为例,探讨了主题类纪录片国际化表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客观、真实性原则的主导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自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理性说教”,扬起了“复原生活”的旗帜。以《望长城》、《藏北人家》为代表的新型纪录片运用大量的现场采访、同期声、长镜头等现场感强的创作手法,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人生具体的情状,展现了普通百姓真实的人生境况和情感世界。在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不再是能够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说教,而是与画面和同期声  相似文献   

12.
近期,由海峡卫视策划和制作,在腾讯视频和海峡卫视同步播出的百集美食短视频《早餐中国》取得了播放量与口碑的双赢,被誉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美食纪录片。本文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从节目的制作理念、传播形式、文化表达等多个维度总结了《早餐中国》的创新之处,分析了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以及它的成功对于电视融媒体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献类纪录片在我国的纪录片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它的创作理念和价值构建自有一番别样的风景。本文以纪录片《中共六大纪事》为例着重阐述了文献纪录片的意义、发展近况、史料考证与选择、口述历史的作用、细节运用等多方面义理和总结分析,为此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忆希 《东南传播》2012,(6):108-110
2011年6月-9月,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进行两岸联展。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电视纪录片《富春山居图》的系列作品。本文拟从对文化类纪录片的分析研究入手,以《富春山居图之真假画卷》的三期节目为例,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节目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地方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提出此类纪录片在地方播出平台上所遇到的创作困境和思考,探讨文化类纪录片在地方台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5.
梁兰  黄冠 《今传媒》2016,(11):108-10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传统工艺、文化形式不能及时的得到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纪录片因其特性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一年以来对南充丝绸的记录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总结,以制作的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故宫》、《台北故宫》、《敦煌》等,再到近期播出的《颐和园》,景观类纪录片一再热播荧屏,让观众对纪录片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有了新的认知。以景观的真实存在为镜头表现,  相似文献   

17.
王立影 《今传媒》2012,(10):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这一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制作、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燕 《青年记者》2012,(33):54-55
创作一部纪录片,往往要比创作一个相同长度的剧情片更为旷日持久。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许多创作环节——选题、采访、构思、提纲撰写、实际拍摄、剪辑、配音配乐合成等,并需要许多方面的创作人员、被拍摄对象、设备操作人员等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9.
军队纪录片创作群体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和后来成立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为核心,以各大军区记站为中坚,涌现了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作,连年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中华之门》,《中华之剑》,《邓小平》,《孙中山》,  相似文献   

20.
张魁  陈欣 《新闻世界》2021,(3):80-82
本文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范本,从价值传播、叙事手法、视听表达、艺术创新四个维度分析了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路径,探讨了地方电视台如何进一步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区域性的文化品牌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