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丁放 《教育文汇》2008,(12):6-10
1980年9月,我与孟二冬教授相识。2006年4月26日,我在北京八宝山参加了二冬的遗体告别仪式,送了他最后一程。其间27年,我一直和他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交往。二冬生病期间,我曾5次到北京看望。他去世后,我的心情非常沉痛,一两个月内看不进去书,也写不出纪念文字,但心中总是想着他。当全国教育界都在向孟二冬学习时,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给菲菲侄女的信公布之后,我想,作为盂二冬的学术知己与异姓兄弟,作为对二冬生平学术最为了解的人之一,还是应该写一篇文章,对我所了解的二冬的优秀品质,对二冬的成长过程,对二冬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所形成的路径,作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散文家袁鹰在论述散文时说“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种种感受,由此得到的种种启迪、联想、思想感情上的升华,都需要凝聚在足以吸引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里。”对于这一论述,韩少华的散文《雨的精魂》的构思,是一个很好的注脚。韩少华写《雨的精魂》,是出自一则消息的触动。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位老干部在临终时留下三条遗嘱,即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召开追悼会,遗体献给医学院。韩少华看了以后心情激动不已,就很想写一篇文章来赞美这种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题目就可以叫做《赞彻底的献身精神》。但他觉得这样写只是抽象的呐喊,缺乏形象和情感,不够味道,只好把它暂时放了下来。直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看到了下雪的情景,又一次触动了情思;并经过思索,找到了雪花的滋润万物和老干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老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讲述其父教授作文的事,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叶老要求孩子们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不加任何限制,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鸟、路径山峦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们把当日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不轻易说“写得好”、“写得不好”之类的话,较多的是说“我懂了”与“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孩子们便调整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一遍遍地修改,直到叶老说:“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再读下去。”叶老教子作文,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1.作文的兴趣在生活中激发;2.作文的材料要到生  相似文献   

4.
<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塞这样说:"没有什么是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但事实上,习作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但是只要我们找对了方法,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一定会沉浸在习作的幸福中。习作教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一、写什么——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快乐入门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生活是习作的来源,没有生活,无异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王尚文教授也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一人告诉旁人说,他读过一首写虎的诗,诗做得好极、妙极,只有四句,便把虎的威武全描写尽了。听的人问:这四句诗是怎样写的?他说:头一句写的是一只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写的是这只虎不知为什么感到很苦,原句我记不起来了。听的人又说:既然第一二句记不起了,就说第三四句吧。这人抬头想了好半天,说:第三句的意思是我忘了,只有第四句记得明明白自,是说这只虎如何如何的凶。  相似文献   

7.
"老一百"是北师大人对原公体教研室梁焕志副教授的爱称,据悉当年叫响这一"雅号"的中小学生也该50多了,我呼他梁老师近20年了,直到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才知道他的真名.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冲突,而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则是一门艺术.这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一个教育案例:一个语文老师把班级里作业写得极不认真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打算进行批评教育,谁知其中一个学生当众愤然地将作业撕成两半……而此时这个语文老师凝视了这个学生几秒,然后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继续和其他学生谈心.那个学生则趴在旁边的空桌上,开始写着什么,原以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孰知他在写其他作业……这个语文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回去吧,好好想想."这便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9.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2002年3月11日24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因患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他是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去的。3月15日下午3时正,郑培民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等参加了郑培民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等送了花圈。参加郑培民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中…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谈到,一次他在北京与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一同开会,休息时他请叶至善先生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孩子作文的.叶先生说:"不教的."接着介绍了叶老的做法.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讲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只要求孩子每天读些书,读什么自己决定,但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他还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限制,纳凉时让孩子把每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他不说写得好或写得不好,只说懂了或不懂,不懂的地方得认真修改,直到听得懂为止.  相似文献   

11.
文从字顺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个人吗? (屏显图片) 生:叶圣陶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我们刚刚学过张中行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从这篇文章中进一步了解了叶圣陶先生.肖复兴是一位作家,我读过他写的几篇文章. 师:看来你很喜爱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年龄相差47岁,却因为一件事而结缘,你能猜到是什么事情吗?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是有声的言语,文是无声的文字,语文则是二者的统一。但言语与文字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呢?叶圣陶没有进一步作出思辨化的阐释,他只是对语言作了现象性的描述。卢梭认为语言起源于有声语言(话语)。他说:"话语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语言把民族区别开来,只有等到某人说话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他是哪的人……"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0月,78岁的马海德在北京逝世,10日,中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1933年11月,23岁的马海德刚刚获得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说话能力对语文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培养说话能力应当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虽然以创作小说、童话著称,但也写了为数不少的散文,并使他成为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叶圣陶在《未厌居习作·自序》中谈他写散文的动机时说:“我常想,有志绘画的人无论爱好什么派头,或者预备开创什么派头,他总得由木炭习作入手。有志文艺的人也一样,自由自在地写他的经验和意想就是他的木炭习作。……我是存着这样的想头写这些散  相似文献   

16.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受教育》写于1981年,是叶圣陶文集《晴窗随笔》打头的一篇。这年叶老81岁,已经从许多重要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他依然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注着和青少年成长密切关联的教育事业。《晴窗随笔》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教育沉思录,熔铸其中的是他毕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思考。一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常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比如,儿童开始上小学,我们通常说是去读书。我们谁也不觉得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提到了重要位置,这是因为说话能力训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标准提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似乎天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元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