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为我们创新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提供一种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基础。这具体表现在:《资本论》有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交换价值概念,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却没有《资本论》的价值概念;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资本论》则认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社会属性;科斯定理等西方主流经济学产权理论只论证了产权清晰的好处,《资本论》的产权理论则为说明产权清晰给什么人才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洛贝尔图斯的经济理论相比较,进一步说明《资本论》是一座马克思主义的宏伟的理论丰碑。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课程是学习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当前,《资本论》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论文以基于问题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了《资本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提高《资本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资本论》非常重要的立论基础。基于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探讨《经济生活》模块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价值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的相关知识,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大体说来,《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探索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初步建构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确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对社会冲突理论进行了深刻地论证,从而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留给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蕴藏了无数珍宝和丰富的科学思想,其中的“商品理论”就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为逻辑起点,唯物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和范畴,为科学研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探讨《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有助于把握其内容及体系结构,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一节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设计、加工,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 ,最早提出了科学的弹性理论 ,并在著作中多处用到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马克思数理分析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有着根本的、阶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处于低潮和困难时期。《资本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界遇到了严重挑战。《资本论》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科学论,西方经济学真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思潮。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几乎没有哪一个基本原理不受到公开的否定和批评。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已在运行。在高校,有关专业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时数一减再减,有的学校的经济学科院系已取消了这方面教学内容。而且讲授《资本论》的教师也后继无人。人大、北大等高校,只有一两位教师在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围绕《汽车理论》专业课程自身特点,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实际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为依据,深入探讨了《汽车理论》的教学方法.指出应通过厘清课程结构、理论与试验相结合、改变考核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汽车理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它系统地完整地论述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我们进行价格改革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就马克思《资本论》的价值理论,我国目前的价格改革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方法论,同《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一样,是《资本论》这座科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继承这笔丰富的遗产,不仅为深入、准确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所必需,而且是我们科学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问题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资本论》的方法论已经作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迄今为止对《资本论》的方法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理解,仍颇多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就其中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谈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施正一教授的《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突破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准确界定了理性认识、理论思维、理性思维等范畴,从民族兴旺的角度指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辩证地指出理论思维和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抽象”的过程,还包括“抽象———具体”的过程,并突出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指出表象是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还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表象———抽象———具体”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施正一教授为我们指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开始连载的希伯鸣同志《〈资本论〉第一卷方法论探讨》(下称《探讨》)一文,密切结合《资本论》第一卷每一篇章的内容结构,就其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对于帮助更多的读者学习和理解《资本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资本论》方法论的研究,硕果累累。然而,希伯鸣同志的《探讨》又显示出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方法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探讨》并没有简单地就方法论方法,而是紧密结合《资本论》的内容,以篇章为单元,从理论内容中概括出方法,又从方法角度去阐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确立后,又提出了“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并对社会形态理论作了经典表述,最后在《资本论》中得到实际运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以对劳动与剩余价值的独到分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对国际分工的参与,提供了深刻启示与指导。本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梳理和总结《资本论》揭示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对新社会经济制度的二重所有制理论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证明。中国农民在实践中创立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与马克思的二重所有制理论不谋而合。但传统经济学没有深究《资本论》的二重所有制理论,这是造成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完善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问题的所有制原因。因此,必须重视《资本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不仅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所创立的中介哲学范畴理论,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资本论》中的抽象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对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际上中介作为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中更深层次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在《资本论》方法论中,应该有中介学说的一席地位,必须重视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研究。中介在《资本论》中的科学涵义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使用“中介”这一术语的第一人。黑格尔认为,中介是同直接性相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施正一教授的《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突破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准确界定了理性认识、理论思维、理性思维等范畴。从民族兴旺的角度指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辩证地指出理论思维和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抽象”的过程,还包括“抽象——具体”的过程,并突出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指出表象是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还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表象——抽象——具体”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施正一教授为我们指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搞好《资本论》的教学,不但直接关系到打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功底和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大问题,而且关系到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如何搞好《资本论》的教学,谈几点主要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