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  相似文献   

2.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新闻业务研究》为此推出“我怎样当记者”栏目,约我撰写一篇文章。当我思索这篇约稿时,铭刻在我心上、影响了我一生记者生涯的两位良师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是:著名军事记者闫吾,被誉为“能把死稿救活”的资深编辑舒人。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上稿率的高与低决定于一个通讯员的新闻敏感和自身素质。其所以有些通讯员上稿率高,就是他们心里有把尺,什么是新闻,什么素材有“价值”,看得清楚,写得准确,投稿也对路,因此他们的“产品”适销对路,命中率也自然很高啦。我是个农民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6.
报纸编辑的职责是编好稿、组好版,而编好稿的前提是选好稿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企业报当然也不例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企业报的新闻编辑,要把好选稿关,必须坚持把握“三性”,即舆论的导向性,稿件的“新闻性”,报纸的“取向性”。坚持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新闻报道面向社会大众,影响社会舆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而,编辑在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往年稿子写得不少,见报的却不多?”年初,兰空某训练基地政治处宣传股在对往年新闻报道工作进行“回头看”过程中,针对性提出了“不过‘三关’不投稿”的要求,确保了较高的中稿率。一是严把质量关,稿件寄出前必须经过宣传股长、政治处主任和政委审核把关,确保稿件的高质量和真实性;二是严把时效关,  相似文献   

8.
一些业余通讯员提起笔来总爱写“大块头”,似乎不屑于写“火柴盒”,结果往往是“次品”多“正品”少。说出来不怕大家见笑,我虽已见报60余篇稿,却没有一篇超过1000字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专业户”。然而我体会到,只要短稿写得富有特色,它的影响同样大着哩! 记得有一次我去无锡办事,在乘车时与一位工人同志攀谈中得知,他们厂的厂长是个只干工作不图名利的人,单位里多次为她请功评奖,却都被他在向上级汇报时打了“埋伏”。当时正是各单位年  相似文献   

9.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11.
这问题提得似乎有点唐突.搞新闻的人,写稿的,编稿的,审稿的都懂得一个起码的原则,即“把好政策关”.这当然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都不失其指导意义.但是却很少有人强调:“把好法律关”.这恐怕是新闻界的一个误区,因为法律不仅体现党的政策,而更具体,更具有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3.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14.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5.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6.
近几个月,我在省、市级报纸上稿较多,引起和我一起写“豆腐块”文章伙伴的好奇。他们相约来到我的办公室,询问我提高的窍门。我告诉他们,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他们问我老师是谁?我告诉他们老师是“西安飞机报”李秉胜主编介绍的。说完我从写字台里拿出今年的几本《新闻知识》给他们看,他们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1)
报刊审读的首要作用是对报刊出版的内容进行检查、监督。一位学者型的新闻出版管理工作者曾发表专论提出,就期刊的审读工作来说,其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把好政治关、社会关、文化关这“三关”上。比较报纸和期刊的质量管理要求,我认为,把“三关”也基本适用于对报纸的审...  相似文献   

18.
我市镇级图书馆“评估方案”产生的基础和现实意义陈志东(南海市图书馆)我市镇级图书馆“‘评估方案”是于1990年开始构思,1990年3月第一稿(下称“方案”)。“方案”脱稿后,我们首先把它发到各镇文化站,认真听取他们意见,市政府主管市长和文化局的领导对...  相似文献   

19.
刚进军校时,我业余爱好就是读报。每每看到军报、空军报上总有空军一航院“赵光瑞”的字样,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一打听才知道他是政治部副主任,号称学院第一号笔杆子。二年级时,队里让我担任新闻报道组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压力大。业余时间总是拼命写稿。有一次,我将写好的新闻稿去政治部盖章,只见一位上校军官坐在办公室里,由于见稿心切,我就冒昧地进去让他盖章,他仔细地审阅着我的稿子,微笑地对我说:“这篇稿子内容太空洞,你回去再重新写吧!”回去后我才知道那位就是我心中崇拜已久的赵副主任。第二天,我把重新写好的稿子…  相似文献   

20.
吴飞 《新闻界》2000,(1):20-21
编辑与作者交往时,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为得到好稿;或者说,编辑与作者的交往多少带有点功利的色彩。高明的编辑,由于善使“太极”,既收“功利”之实,又无负面影响之弊。那么编辑在与作者交往时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呢?论者有如下意见。 一、使愉悦莫使难堪 如你在向作者约稿时就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给我们写篇稿?”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打发给你的稿子不会是他的精心之作。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作者最烦的是你老把他当成写字的机器。记得刘心武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中提到:“我最怕人们这样把我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