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国际上主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现状和收录要点,旨在为国内其他医学期刊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及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并分析国际数据库(Scopus、Embase、DOAJ、MEDLINE、PMC和WoS等)收录中国医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深入分析收录要点,以《中国癌症杂志》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的具体工作为例,总结申请国际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各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总体上,收录中国期刊数量有限。近年来,Scopus、DOAJ和PMC数据库发展较快,中、英文期刊均有收录;SCIE主要收录英文期刊,ESCI已加快中文期刊的收录工作,MEDLINE和PMC的收录标准则越来越高。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重要工作。此外,期刊应加强中英双语网站建设,建立并落实各项制度,提倡期刊采取论文英文长摘要的写作策略,进而提高期刊的展示度。【结论】近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数量整体上持续增长,但仍有待提升。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不仅有助于促进期刊的制度建设及国际一流期刊的网站建设,还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ESCI数据库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通过对比选刊标准,分析ESCI与SCIE等数据库的区别;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SCI收录期刊的分布特点。【结果】ESCI与SCIE等数据库一样,是一个期刊国际展示平台,但收录标准相对较低,发展迅速,目前收录的期刊70%来自欧美。【结论】中国期刊应积极利用ESCI数据库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管理层应以ESCI为契机,制定相应激励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我国学者研究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分析ESCI数据库收录19种我国期刊的一般情况,模拟计算各刊影响因子(IF)和即年指标,分析各刊论文在WoS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研究各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偏向。【结果】 19种期刊语种主要为英语,出版地为北京的期刊15种,季刊15种。论文、综述和述评为主要文献类型。17种期刊2016年IF比2015年高。即年指标上升的期刊共12种。13种期刊2015年IF排名超过该学科领域最后一名,已经超过该学科领域部分期刊。2015年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为30~100的期刊共6种,人文社科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均低于10。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偏向比较均衡的期刊共10种,国际偏向较强的期刊共4种。【结论】 初步揭示了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期刊中大部分期刊学术影响力有提升趋势,部分期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ESCI期刊的支持力度,而已被ESCI收录的期刊应制定适合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的措施,争取早日进入WoS数据库,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客观评估与分析我国中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并据此提出中国化学科技期刊现阶段发展的建议。【方法】以中国16种SCI收录的化学期刊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2011—2020年在JCR、CJCR、CSCD-JCR 3个数据库的定量指标,包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自(被)引率或他引率等。【结果】JCR收录期刊的IF、TC与自引率等数据反映出近10年来我国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略有提升。CJCR与CSCD-JCR收录期刊的相应指标反映出近10年来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具有高影响力的优势在减弱,2016—2020年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国内影响力明显提升。【结论】建议重视规划中文化学科技期刊的发展、优化现有英文化学科技期刊的结构以及新创办化学二级或交叉领域英文期刊以扩大该学科期刊方阵,促进我国中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全面深入的发展以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研分析上海市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现状,为提高其出版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调研期刊的基本情况、期刊采编系统、期刊网站建设、期刊国际出版、期刊出版模式等方面。【结果】 上海市30种英文科技期刊中,90.0%的期刊采用期刊采编系统,93.3%的期刊建立期刊网站,83.3%的期刊实施国际合作出版,70.0%的期刊出版模式为订阅模式,60.0%的期刊被SCI检索系统收录。【结论】 上海市英文科技期刊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亟需增加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和提高办刊质量,期刊发展要更加专业化,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网站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Scopus数据库新推出的期刊评价指标CiteScore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方法】 对比研究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江苏省科技期刊2016年和2011年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数、CiteScore排名的变化,具体分析其中SCI和EI收录期刊的指标变化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江苏省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 江苏省被Scopus收录的科技期刊种数维持稳定,SCI和EI收录期刊指标占优势地位,“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在此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结论】 建议江苏省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学科优势创办更多优质的专业期刊,以期在数量和质量上共同提升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述《中国光学》自转型更名后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办刊经验,旨在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光学》的创办背景出发,详细论述了《中国光学》打造精品期刊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吸引资源、充分调动编委及审稿专家的积极性、约请优质稿件、组织专刊、提升编辑水平、数字出版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结果】 经过初创期的快速发展,《中国光学》于2017年9月先后被EI、ESCI数据库收录。【结论】 坚持提高学术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关注领域前沿,可以保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积极接触国内外知名数据库,采用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传播期刊,不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国际合作出版情况及实行国际合作出版后期刊影响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2016年与国外出版商有过合作出版经历的151种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分区等作为期刊影响力指标,对样本期刊的国际合作出版情况进行统计,探讨我国国际合作出版期刊的影响力变化。【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的国际合作出版商主要有Springer、Elsevier和Wiley-Blackwell;一直是国际合作出版的期刊共118种,一直是国内出版的期刊共28种,国际合作出版期刊与国内出版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01±2.04和0.91±0.52(P<0.001),即年指标分别为0.39±0.45和0.35±0.41(P=0.039),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66.3±1845.0和1335.8±1376.4(P=0.620),仅期刊总被引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际合作出版与国内出版的Q1区期刊所占比例分别为24.6% 和0,Q2区期刊所占比例分别为21.2%和13.8%,且由国内出版变更为国际合作出版的期刊共27种,其中数据较全的10种期刊里,5种期刊影响力提升明显,1种期刊影响力提升幅度较小,4种期刊影响力略有下降,但幅度较小。 【结论】 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主动数据库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雯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2):130-131,117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 active database and a traditional database are expounded. The general model of an active database and the model of the Activ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superiorities of combining the active database with the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It also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e databas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相似文献   

12.
黄丽霞 《情报科学》1999,17(5):490-492
本文分析了我国数据库产业的现状,产品商品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吴志强 《情报科学》2004,22(10):1254-1256,1260
针对目前网上文献查询遇到的问题,本文探讨把多个分散的文献数据库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分布式文献数据库查询系统。经分析,该系统能够大大减少用户的通讯代价和数据处理时间,而且,把查询数据存储起来.,建立自身的查询记录数据库,能够进一步减少查询代价。该系统构建简单,具有应用与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LIS十五 (二期 )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构想 ,作为“2 11”工程建设项目 ,我馆的此库建设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本文全面总结本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经验 ,着重从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如何建好全文数据库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用ADO访问数据库的过程中 ,论述了数据库连接时的优化技巧和巧用缓存的技术问题 ,同时也论及了WEB应用程序ASP的性能优化和适用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图书馆用户信息的特点,论述了图书馆传统用户数据不能反映用户信息在现实世界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用户时态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说明了时态数据库管理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崭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数据库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paper start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atabase technologies. Then, it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used to develop multimedia database. Finally, taking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Graduat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it describes the design process of a simple multimedia database.  相似文献   

18.
地区性特色知识库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健 《现代情报》2009,29(3):32-34
论述了地区性特色知识库构建中其构建策略的涵义及其作用意义。并以辽宁地区性特色知识库的构建策略为例,进一步讨论了构建辽宁地区性特色知识库中的选题策略、知识内容组织策略、宏观组织与协调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网络全文数据库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金燕  赵蓉英 《情报科学》2004,22(2):228-231
本文选择了国内外几个典型的网络全文数据库,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网络全文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网络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兰 《现代情报》2010,30(2):41-43
参照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及收录原则的讨论,给出了茂名地方文献的概念,并对茂名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作了阐述。根据茂名地方文献的特点,将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成:茂名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茂名地方(电子)全文数据库、茂名风物人情数据库、茂名名人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