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和研究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办刊模式,为中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激光杂志社3种中文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为例,从机制体制改革、资源重组、细化分工、专业化发展的角度,详细介绍期刊集群化和差异化发展中的办刊理念、办刊策略和发展历程。【结果】期刊集群化运作、专业化分工可有效提升办刊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集群化办刊模式可以实现统筹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显著提升期刊集群的品牌影响力,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知识服务、服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结论】中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办刊模式可有效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转变“小、散、弱”现状,使各刊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中国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影响力情况,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 对中国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基本现状进行分布统计分析,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与JCR数据,进行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全面计量和多维度比较分析。【结果】 我国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期刊布局与发展尚不均衡,与出版强国相比还有差距,有较多国际引用来自国内机构。【结论】 国家的英文科技期刊扶持政策已见成效,应持续支持;建议进行学科与地域布局规划,针对两极分化进行统筹调整,建议在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中增加“海外机构引用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与学科发展现状,促进江苏省科技期刊与学科协调发展。【方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2015年期刊、2016年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分类分析江苏省期刊现状;根据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统计江苏省优势学科,将优势学科所属单位创办的核心期刊与二级学科映射,分析江苏省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期刊办刊水平。【结果】 江苏省学科以及学科期刊覆盖率为100%,自然科学类期刊主办单位以高校为主,重点高校学报100%被至少1种数据库收录,工业类期刊二级学科覆盖率为66.7%,江苏省优势学科的核心期刊覆盖率为40.5%。【结论】 期刊数量与江苏省学科以及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相当,但是核心期刊特别是国际影响力期刊数量偏少,期刊学科分布不均衡,相关优势学科和产业缺乏高水平期刊支撑,总体办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为促进和提高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江苏省2012—201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以及排名,调研上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情况。【结果】 近年来江苏省入选“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不增反减,并且部分入选期刊的排名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建议江苏省科技期刊借鉴优秀期刊办刊经验,约组高水平论文、扩大传播渠道、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加入国际开放获取平台、举办国际会议,通过提高国际显示度,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化学进展》办刊创新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索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为新环境下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结合《化学进展》的办刊实践,分析了传统中文科技期刊应对环境变化,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的系列举措。【结果】《化学进展》通过秉承传统出版特色以及锐意改革创新两方面来保障期刊的持续发展,如出版特色专辑/专刊、“传承与创新”和“Mini Accounts”新栏目的创办,引入语义出版,利用GOChemistry平台进行资源整合等。【结论】中文科技期刊应以特色栏目和文章为发展核心,做好期刊定位、保持期刊特色,寻求期刊差异化发展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中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导向下,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发展中文学术期刊是一个重要课题。【方法】 对比分析了8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光学期刊,以《光学学报》为例总结了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一系列措施。【结果】 通过提高学术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等全方位手段发展期刊,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结论】 中文学术期刊的需求客观存在,而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在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光学学报》发展之路能为其他中文学术期刊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著;(2) 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 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 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 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 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创英文期刊的办刊策略,为创办世界一流期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网络渠道梳理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期刊(以下简称“高起点新刊”)的基本信息和运营情况,总结其共性办刊模式和个性发展举措。【结果】以高起点新刊为具体案例,总结归纳新创英文期刊在精准定位、精细分工、精诚合作、精心策划、精密布局、精巧运营等方面的办刊经验及举措。【结论】新创英文期刊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和把握发展机遇,采取适合的办刊策略,加快影响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的学术分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性科学技术期刊在学术维度上的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高质稿源集中流向少数期刊是出现学术分层现象的根本原因。核心期刊遴选的周期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期刊的层内和层际流动成为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了期刊界的开放程度。然而,也正是因为管理制度对期刊级别的强调,造成中国许多优秀的论文流向国外期刊,从而导致中国学术性科学技术期刊陷入了提高国际地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力的关系,为优化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类25种核心期刊网站的调研分析,探讨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通过调研评估发现科技期刊网站目前存在样式老旧、内容较少、更新速度缓慢等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论】 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应遵循内容需更加丰富、更为切合读者、作者的使用需求,向建设“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获取”的富媒体出版方向发展,通过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全面了解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单篇著录项目情况,为中文期刊国际化的基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41种医药卫生核心期刊2016年研究性论文的单篇著录项目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多数期刊较为规范地著录了刊名、卷号、期号、页码、英文题目、DOI、作者联系方式等项目,仅少数期刊标注了二维码、ORCID、期刊主页和联系方式、接收日期、作者贡献声明、利益冲突声明、版权声明等其他附加信息。【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单篇著录项目存在不规范、不完整甚至缺失的现象,不利于期刊国际化发展,其规范性和完整性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功能存在的差异,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高校的科研规模和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并对两类大学所属学报的功能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不同学报的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型大学学报应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或通过重大理论选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报的综合性优势,或通过独立或联合创建专业刊或专题刊,参与整个学术期刊的竞争;教学型大学学报应在立足本校的同时,为更多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师生服务,尤其为培育学术新人提供服务。【结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因办刊环境变化及自身办刊条件的不同,功能应有所不同,其发展路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编辑出版类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编辑出版类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现状,为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和期刊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 对照GB/T 7714—2015新标准,通过资料对比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法,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6种编辑出版类期刊为调查对象,统计分析2017年第1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情况。【结果】 各期刊执行标准的情况不一致,在个人著者(尤其是欧美著者)、引文页码、顺序编码、电子文献等方面存在著录不规范问题。【结论】 要重视参考文献著录工作,执行新标准,规范参考文献著录,以期提高期刊质量,打造精品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收录的所有开放获取(OA)期刊的可达性和稳定性,以期为OA期刊长期保存和访问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结合Excel宏和人工测试,对2017年5月8日下载的DOAJ元数据中全部期刊进行可达性和稳定性的调查。该调查为期3个月,分3次进行。【结果】 在3次调查中,能够成功访问至少1次的期刊共9104种,占样本期刊总数的96.4%。虽然第1次和第2次调查的可达率接近,但是从单个期刊角度分析,在第1次调查中可达的期刊,在第2次调查中未必可达。【结论】 DOAJ收录的OA期刊可达性较高,但其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OA期刊数量较多、可达性较高。虽然各学科OA期刊数量差异较大,但是各学科期刊可达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应对变革的发展策略和实践建议。【方法】 以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变化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法、数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科技期刊所在的数字化环境进行了阐述。【结果】 分析了由科学研究范式和学术交流模式的演变带来的期刊在出版业务和出版内容上的转变,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提出了科技期刊应对变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建议。【结论】 数字化的大环境,科技期刊应该从出版业务流程和出版内容多方面转变思路,构建更加健康的信息服务生态,顺应趋势加强期刊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借力于技术平台,更好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入研究并分析DOAJ的选刊标准和运作模式,为中国OA期刊加入DOAJ并快速实现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法对中国已加入DOAJ的OA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通过网站调研法和文献综述法对DOAJ的加盟准则、选刊流程和收费标准等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DOAJ有严格的遴选规则,其选刊标准对中国OA期刊的网站建设、开放获取协议规范化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化等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可对COAJ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结论】 积极加入DOAJ平台,是中国OA期刊尽快实现标准化、国际化、精品化的可行之路,可以促使OA期刊的发展模式尽快成形,实现与国际期刊发展的接轨,从而逐步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文理综合性学报如何摆脱困境,走上发展之路。【方法】 回顾近代文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办刊模式及其历史经验,从而获得启示。【结果】 “文理融合”的办刊理念、明确的办刊宗旨和清醒的问题意识,是近代文理综合性学报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结论】 文理综合性学报应当充实多学科编委会,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依托院校学科优势,介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参与到高校智库建设之中,从而深入挖掘选题,凝练出有统摄力、有特色的“问题”,实现办刊模式从“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不同责任主体应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掘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方法,深入剖析科技期刊不同责任主体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结果】 不同责任主体承担科技期刊发展不同层面的具体任务和职责。【结论】 科技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学术共同体等应充分发挥不同层面的作用,形成办刊合力,共同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