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第一次见到于丹老师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当时她穿着一件红上衣,梳着简发头。站在三尺讲台上,似乎是一位历史的使者,把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穿越时间的隧道传给现代人。她的语音洪亮,语言流畅,语调仰扬顿挫,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讲座,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现在看来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存在,我在此不去探究其对错的问题,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这是社会的进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来聆听欣赏于丹老师的讲座,不仅从学识上、语言上得到启迪和享受,特别是对语文的古文教学应遵循怎样的模式,也引起我们的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是泗水县聋哑学校校长,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育》情有独钟不是没有来由的,这中间还有一个不算浪漫的故事。 1990年,我认识了现今成为我妻子的女孩,那时她是一位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的老师。每次见面,她都捧着一本杂志,一副好学的靓女模样,着实让我心动。但老是有书无人,我心里有想法,久而久之,我提出了抗议,而她竟说这是她的老师!原来,她刚参加工作,而园里又抽不出老教师带她,上班第一天,园长便给了她一摞《幼儿教育》。于是,我们相恋的每一个细节,都融进了《幼儿教育》的影子,这个中滋味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  相似文献   

5.
孤独的孩子     
田品 《教师》2012,(12):33-33
当语文老师把她的周记给我看的时候,其实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因为她以前也写过这样的文章给我看。在她的那篇《给所有老师的一封信》中,可以说是用很尖酸、刻薄的语言描绘了她的所有任课老师,包括我这个班主任。我想我应该找她谈谈了。把她叫进办公室,看得出来,她很紧张,战战兢兢的,头低得很下,像一只受惊的小猫。我问她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7.
班华 《中国德育》2015,(15):67-72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柳咏梅老师让我给《柳柳十班的班级史记》(该书全名为《每一个起舞的日子——柳柳十班的班级史记》,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下简称《十班史记》)写序,当我仔细通读了《十班史记》后,感到确实应当好好学习柳老师!学习史记中蕴含着的她的敬业精神,她的创新精神,她的教育智慧!以下我具体讲讲《十班史记》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看到《十班史记》书名,自然想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完成的巨著《史记》——那是一部不朽的史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史记”是个大论题,此后少有以“史记”为书命名的。  相似文献   

8.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9.
《百家讲坛》中的于丹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话语,开启我们的心智,引领我们走入中国的经典。她的手势语优美而和谐.举手投足尽显学者的睿智,形成了她儒雅的风度。我们要学习于丹的手势语,以优美的手势语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0.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喂,季老师吗?我女儿写了一篇《一个令我最佩服的人》,你猜猜看,她写的是谁?"我一听,知道是经过我语言康复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苏骊小朋友的妈妈,我迫不及待地说:"她写的是我吗?快,让她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无言的朋友,她伴我茁壮成长,她让我懂得了做人的真谛,她就是《小学生导读》。每收到新的一期,我便如获至宝,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份美味佳肴,她好似一块魔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方方面面的进步,《小学生导读》功不可没。她是我的好老师、好帮手。  相似文献   

12.
语言活动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了《聪明的小兔子》的故事,孩子们都听得血了迷。为了让孩子们首一步加深印象,我在班上的故事角贴上了《聪明的小兔子》的图片。“张老师,贝贝她把图片搞坏啦!”边说还边用手指给我看。我走过去,看到贝贝把图片抠了一个大窟窿。我蹲下来,和蔼又不失严厉  相似文献   

13.
认识李健老师,是在1998年她执教《小珊迪》的课堂上。她清新的教学语言,清晰的教学思路,轻松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挺好的印象。自此,凡有李健老师参加的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比赛研究活动,我总设法去听听。就这样,我从她的热心听众发展到忠实听众,也因此常常在课堂现场看到闪现她教学思想的火花。李健老师的课,我以为有这样几个赢得大家交口赞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班华 《班主任》2011,(9):58-61
在我的班主任朋友中,给我帮助最大、让我学习东西最多的,要数郭文红老师了。当她的书《追求充满人性的教育》(以下简称"人性的教育")将要出版时,我自然地向她祝贺!当她让我为她的书写序时,我自然是乐意的!郭老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  相似文献   

15.
断翅的天使     
近日收看《百家讲坛》节目,于丹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她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所以掉在了地上,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把翅膀断裂的地方缝合起来,让他们重新回到天空。”就是这样简单朴素的一句话,却深刻地诠释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职责,形象而又生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18日,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应邀到泉州,讲解传,统经典,交流人生感悟。我很荣幸能够在泉州影剧院聆听于丹老师以她特有的方式诠释儒道经典,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12,(Z1):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自2006年火爆"百家讲坛"以来,从最早的《论语·心得》到2011年的《于丹趣品人生》,再到《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说这是她传播文化的三个阶段,她笑称自己不是在做什么"藏之名山"的大事,只是做文化普及的工作。然而,她所提供的却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  相似文献   

18.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20.
《顽皮娃娃》2010,(2):24-25
我是从7月份开始给文昕宝宝买《花园宝宝》杂志的。买回来后她就爱不释手。我本以为她还太小肯定看不懂。没想到每一个花园宝宝她都能指出来,而且能看懂、听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