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运之窗”,把爱献给“帝王”──因为没有“您”,就没有“我”亲爱的读者,过去年一年,在编辑寄语里,总是“我”说“您”听。现在,我们想让“您”说,“我”听。质量是“我”的灵魂,读者是我的“帝王”,“您”的参与是“我”成功的保证,所以请您赐教。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3.
“现在开庭审理!”随着妈妈的一声大喊,我家的家庭“法院”首次开庭了。妈妈是“审判长”,我是“原告”,老爸当然是“被告”喽。“审判长”用塑料锤敲了敲桌子,严肃地说:“现在请原告陈述案情!”我“腾”地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写心里话的日记本,可是,被告竟然趁我不在,溜进我的房间,偷看了我的日记本。被告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被告,下面请你陈述案情!”“审判长”说。“我……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日记本。”爸爸一口否定。“我请表哥作证。”我亮出了我的王牌,这下老爸蔫了。“审判长”继续追问:“原告的人证可信,被…  相似文献   

4.
1948年2月19日,我们部队打下鞍山。老百姓慰问我们一些毛巾和自做的布鞋,也有点钱。党小组长发话说:“哎!党员同志请注意,发了钱,要主动交党费。”我把发的钱,全拿去交党费。党小组长愣住了:“小高,你是党员吗?”“是呀!”我理直气壮:“我都参军快两个月了,怎么会不是党员呢?”指导员走来告诉我:“小高,你是入伍不是入党,不能收你的党费。”接着,他很郑重地问我:“小高,你想入党吗?”我赶紧回答:“我是跟共产党干革命的,我怎么不想入党?”指导员说:“你先给党组织写份入党申请书,中午给我。”我着急地对他说:“指导员,我不识字呀,不会写。”“没关系,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没办法,我就用各种图代字画出一份入党申请书(见上图),内容很简单,只有8个字:“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我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全是画出来的。“从”字,我画条毛毛虫;“心”字,我画颗人心;“眼”字,我画只眼睛;“里”字,我画个梨子;“要”字,我写个别字“咬”;“入”字,我画条鱼;“党”字,我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之意,来代替“党”字。  相似文献   

5.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7.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所我早日离开农村;内“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认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义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  相似文献   

8.
和往常一样,我吃过晚饭,便拿着报纸浏览当日的新闻。 “叮铃铃……”我习惯性地从口袋掏出小灵通,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是谁呢?我边想边接通了电话。“喂,你好!”“你好,你是科学老师吗?”一个稚嫩的童音传入我的耳中。“是啊。”“我看到月亮啦!”那声音显然很兴奋。“那太好了!我还不知道你是准呢!”“我是你的同学,哦……不是,你的学生,强炜丰。”“恭喜你,今天你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同学。”“耶!我是第一!”  相似文献   

9.
五岁的我是一个贪吃的女孩,我的“同房好友”是我的宠物狗“巧克力”,因为我爱吃巧克力,所以给狗也取名为“巧克力”。我非常喜欢“巧克力”,在我的眼里它的所有动作都很有“绅士风度”,惟一让我不满的是,它吃一块骨头竟然也吃得津津有味,我开始打起“小算盘”:如果把我喜欢吃的巧克力给它吃,不是更好吗?当然,要等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才能实施计划。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妈妈不在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看着爸爸妈妈远去,又在门口左看右看,然后放心地从冰箱里拿出一包巧克力,走向“巧克力”的“卧室”。“巧克力”看到我来,马…  相似文献   

10.
一、调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看上去,这话只是告诉了我们:谁,在田野散步。若真是这样,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因为调换后的句子也同样能反映出这一内容。而实际上,原句一经改变,它就不能再现生活: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2.是“我”陪伴着“我的母亲”,不是“我的母亲”陪伴着“我”;是“我的妻子”带着“我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带着“我的妻子”。所以,在田野里散步的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生活为何要安排得…  相似文献   

11.
还是这一套     
“听着,”时间旅行者对第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路人说,“我来自20世纪。我只能停留15分钟,然后就得回去。你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吧,嗯?”“我当然明白你的意思。”“嘿,你的英语说得不错啊,怎么回事?”“我恰巧学习了一种已经死亡的语言。”“棒极了!但是,听着,我只有几分钟时间。让我们开始吧。”“开始?”“是呀,是呀。你不明白吗?我是个时间旅行者。他们选中了我,将我送到未来。我是个重要人物。”“嗯。但你必须明白,这些日子以来经常有时间旅行者上我们这儿来呢。”“那可真让我吃惊,但是我没有时间纠缠这个话题,明白吗…  相似文献   

12.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老,今后我在也不像你发皮气嗒哈。’妈妈笑老,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噻。’”这是我本学期从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一段话。初看,实在叫人似懂非懂,细看才明白,原来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真的错了,今后我再也不向你发脾气了。”妈妈笑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语段中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别字的运用。如将“再”写作“在”,“脾气”写作“皮气”,“了”写作“老”(本地方言语音谐音);二是将本地方言中不规范的语气词加入书面语,如“嗒哈”、“噻”都是本地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  相似文献   

13.
Sunshine     
“有你的一封信。”同桌说道,忽又诡谲地笑笑:“老实交待,是不是男友的信?”我有信?才开学一周,谁那么“想念”我?“老实交待!”同桌“凶凶”地喝道。“先让我看看嘛,否则我怎么知道是谁。”哼哼,先骗过信来再说。谁知她比我更“阴险”,只让我远远“欣赏”一下字体。不过这已足够,我知道是谁了:“我要知道寄信地址。”哼哼,其实我只想知道他去了哪个学校。“××外国语学院。”“好了,好了,把信拿过来。”我扬扬手上的粉笔擦。“哼,拿去就拿去。不就是封‘情书’吗!”她嘟嘟嘴。没有急着拆信,这是收到他来信的习惯。我的…  相似文献   

14.
一   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走进了一家“网吧”。刚刚步入“网民”行列的我,还不是很熟练地操作着。刚刚进入状态,便收到一句问候:   “嗨,你好,我是巧克力。”   唔,巧克力 ?真是又好吃又好听。冥冥之中我感到她是个女孩子,于是不假思索地和她聊了起来。   “你好,我是你的朋友。我们聊一会儿吧。”   “可以告诉我你的网名吗 ?”   “没有名字一样可以聊。”   “不嘛,我偏要知道。”   “好吧好吧,你可以叫我‘逍哥’。朋友们都这样称呼我。”   “真的吗 ?你不要骗我。”   “我从来不骗人。”   …  相似文献   

15.
一说起我的日常生活,我就要把“每天”搬上桌。我“每天”8点起床,“每天”9点上课,“每天”和同学一起写作业。更高兴的是,我“每天”都学英语,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17.
宗河 《成才之路》2011,(10):I0016-I0016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我”与“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主题班会,我提醒班长周子涵:今天恰巧是吴家贵同学的生日,正好借此机会举办一个座谈会,一是认认真真替吴家贵过一个生日,二是落实一下感恩教育的主题。稍作思考,我建议感恩主题讨论尽量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明确说,“我从哪里来”的讨论旨在“感恩父母”,“我是谁”旨在追问“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而“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同学们“担当家庭、社会和未来”理想的确立或初步形成。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周详,这次班会课开得相当成功,以至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我受到了理想的呼唤,因此,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母亲是伟大的,是您给我身躯,抚育我成长,但有时您却———一次语文考试,试卷发下来,我拿起卷子一看,鲜红的100分展现在我眼前我顿时眉开眼笑,心想:妈妈一定会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因为平时我打了100分妈妈才会满足我。回家的路上我像喝了蜜一样沾沾自喜。回到家,我显得十分高兴,我把卷子拿给妈妈看,妈妈看后,笑着说:“好宝贝,我的心肝儿,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买。”我说:“我要买橡皮。”“给你买。”“我要吃烧鸡。”“给你买个大的。”“我要皮皮虾。”“给你买。”这时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又一次数学考试,…  相似文献   

20.
说实话,我是非常惧怕校长听我的课的,因为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校长曾经利用“听课”打击过我。 那年,我刚刚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因为是学校里的“新手”,所以我对于“上课”这件事是诚惶诚恐。事实上,刚刚开始我是不太会上课的,在课堂上“不知所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