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它强调的"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那么,小学语文课到底如何教?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靠什么"交际"?当然是语言;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人类文化"?必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建构,即进行大写"人"字教育.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教坛之友>2001.10/24).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指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她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素养,指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以及对人类、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是指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体现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它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故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  相似文献   

4.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盐,加点"糖",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有滋有味"。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一、融入"人文味",为语文教学"铸魂"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  相似文献   

6.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2,(13):38-38
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是由文化而人的纵向过程,即通过人对社会文化的内化而成为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成为人的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承担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教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渗透了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小狮子爱尔莎》教学…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固有因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卢梭说:"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即充实人生,提升人性的人文教育."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是语文教育的魅力及价值所在,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语文的工具性一直受到语文教学者的普遍重视,但是除了工具性之外,语文还具有文化功能,是一种文化载体,即它有其特有的人文性特征。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技能训练,更应将人类优秀文化通过共同钻研、环境熏染等教育方式,使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也是这个时代呼唤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洪宗礼先生通过对语文的多元目标、多重功能和复杂内容的研究,认为"(语文)作为综合性基础学科,它是语言与思想的统一体",指出"语言承载人类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必须重视语文学科拥有的文化价值",一定要"突出母语和母语课程教材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失了文化,丢弃了精神,教育只能是残缺的,甚至会贻误民族复兴之大业。李旭东老师把这样的认识,一点点纳入自己的"本真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并特别强调"学力课堂"中的"文化力"培育。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课程的思想性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相似文献   

12.
"人文"在语文教育中并非指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应包含人本性、文化性、思想性三层意蕴.人本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立足以人为本,呵护生命;文化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突出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思想性,意指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情愫中的育人本位.对人文价值本质把握的偏位,导致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实践偏差.  相似文献   

13.
赵霞 《语文天地》2013,(19):77-78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只重分数重技能的教育观,积极探寻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领域。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综观江苏省近几年高考作文: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6年"人与路",2009年"品味时尚",一直到2010年"绿色生活",2011年"拒绝平庸",2012年"忧与爱"等,越来越彰显对学生人  相似文献   

14.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我们摈弃其糟粕,借鉴其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等内容。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更因其所包含的深厚的人类文化思想,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先进文化的教育是养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源泉,而提升教学艺术的文化品位则充分体现在师生互动共建文化的过  相似文献   

16.
苏淑华 《教育艺术》2013,(11):50-5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  相似文献   

17.
徐雁  汤振纲 《现代语文》2007,(12):82-82,73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突出了人的言语主体的性质,进而强调了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及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与他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改革中,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科学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所说的"工具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在"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把握上,及先生始终坚持文道统一,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陈永勤 《考试周刊》2014,(39):42-42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人文  相似文献   

20.
正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语文课程是基础技术与人文,在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重技术轻人文,特别是对语文的轻视表现得更为明显。"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人类的科学文化体系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或学科对人的文化素质培养来说最为重要,所以技术与人文要兼重,知识教育(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并重,21世纪需要的是技术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