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唐诗僧皎然在其诗论专著《诗式》、《诗议》、《评论》中,极力提倡自然的美学准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幼年即得皎然作诗指点的刘禹锡,在继承皎然诗论中自然美学趣向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28岁时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的审视,以其“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皎然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僧,本名谢清昼,又名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其作品有“《皎然诗集》十卷”,“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依为序。”皎然所撰诗论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传世本《诗式》,主要有清代乾隆年间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所收的一卷本,清末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所收的五卷本,后者最为齐备。另外,乾隆年间所编《诗学指南》所收比较特别,同一卷本、五卷本互有详略,编排次序也不同。《诗式》的内容,以两汉至中唐诗人的作品为实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论诗论人。他所提倡的“诗界革命”,力求推动文学革命,以改变民族素质,使新体诗具有了特定内涵;诗话阐发梁先生所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阐述诗话中知人论诗,缘事论诗的写作方法。本文在论述梁先生论诗方法的同时,探究诗中蕴涵的精神实质和至真性情。  相似文献   

6.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7.
何绍基诗论不脱传统诗教说的畛域,力主“温柔敦厚”、“性情说”,但是他的诗论中亦不乏创新有价值的论断。他强调“不俗”,重视自我,对诗歌独特的艺术本质(规律)也有所涉及。透过这些诗论,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8.
《诗品》中“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是钟嵘批驳当时不良文风的出发点,是他的诗论思想中最具统摄性的命题。在文学思想多元发展的情况下,钟嵘以“情性”为基点的诗论思想启发了历代诗论家,成为后世论诗的圭阜。  相似文献   

9.
皎然与禅     
皎然的诗多禅意,可总结为不嗜浮名薄利,深谙无言而道合之理,探寻幽远、空寂闲静之境。他的诗论,谈及的意、境、情、景、象涉及到了间境问题,其理论思想,多来自佛教,对后代以禅论诗有重要的启示。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也有与佛学思想相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论诗言“境”,始于王昌龄的《诗格》.在王昌龄之后,殷璠、高仲武、韩愈、权德舆、皎然、刘禹锡等,都曾使用“境”这一术语.如殷璠评王维诗云: 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又,高仲武评李季兰诗云: 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 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也论及诗境.刘禹锡的《董氏武陵集纪》是诗境说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1.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南宋四大家之后晚唐诗风的流行,是宋诗演变的重要转折。对于这一转折的发生时间,大都认为在嘉定元年前后。这是受方回观点的影响。实际上淳熙十六年前后更值得重视。它既是乾淳诗坛的总结时期,也是诗人群体和诗歌风貌发生嬗变的时期。杨万里和刘克庄都将乾淳时期视作一个独立的诗史单元,而视淳熙十六年前后为诗坛转折发生期。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形式,显现着孔子的诗学理论。其论在儒家大文化背景下,注重诗的内在涵义,注重诗篇的整体建构。汉代诗学虽日传其衣钵,却背离孔子诗论之旨,以经学家法来训诂释义,将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说教。朱子诗学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变动增益,多所创见,凸现朱子诗学改造儒家思想并将其推向高峰——理学体系渐趋形成的文化传承的深厚张力。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15.
赵翼晚年著作《瓯北诗话》,评论唐宋以来诸位诗学名家,探讨各家独到特色。其中卷八点评明代词宗高启,分析明初诗学风气,通过高启的诗作剖析其诗歌理论及其对扭转诗风、诗歌创新所作的贡献,并赞之为明开国第一诗人。赵翼对高启的推崇体现了他本人对诗歌的期待视野,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高启诗“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形神俱似李青莲诗,却又并非专学青莲,而是“兼师众长”。  相似文献   

16.
论谢榛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榛诗模仿盛唐,得其格调而乏深情远韵;<四溟诗话>中有一些立论通达的条目,但落实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则与诗歌的抒情特质相背;有些条目对诗歌规律和作家、作品分析确当,在明代诗话由创作技巧论向审美鉴赏论的转变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思方式是决定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从盛唐到中唐诗人们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产生的影响。指出盛唐人普遍以兴会作诗,而中唐人则有意打破兴会中意与象的平衡,从而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