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  相似文献   

2.
言论五则     
《今日教育》2013,(4):9
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道出了自己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终身学习——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  相似文献   

3.
我的管理哲学,说起来就是一句话,这就是: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这里的“我们”,并非单指受教育者,而是包括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教师、学生、职工都要在教育、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进而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发展和成功是不分对象、不分时空的,只要在你所处的位置上、所在的层次上向前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发展,就是成功。“我们”,又  相似文献   

4.
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己任,既让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能得到发展,也让每个从事学校教育的人在工作中同样得到发展;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是教育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2013,(5):79-79
1.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优质的教育。学校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必须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教育名言     
自然赋予每个人一定的资本,教育必须了解它,并充分地促使其实现。——桑代克任何足以改善自己思考能力的事情都是教育。——拿破仑·希尔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个目标比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修受到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学成功…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逐渐变得优秀呢?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正确体现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关键!一.接受我们面对的现实一所学校招进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有老师调动到别的学校,你依然要面对该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言行情绪等都流露出"看不起"他们的倾向,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你这个老师,即使你是最优秀的老师,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顺利让他们接受你——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接受我们面前的这群孩  相似文献   

8.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Salamanca)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学校要消除歧视、反对排斥,并提供优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对他们的教育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抓住闪光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他们取得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时,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  相似文献   

10.
1.通过各种方式让社会各阶层国民接受终身教育的观念。要使每个人都意识到,学习不仅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伴随人的一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拓宽视野,面向来来,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校要消除歧视、反对排斥,并提供优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倡导平等教育,重视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关注人自身价值与追求的实现。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李晓娟 《快乐阅读》2011,(26):73-73
每个人学生的时代几乎都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的每个学生  相似文献   

13.
加德纳认为:人与人心理智能不同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教育方法的确立,就应该反映这个差异。学校教学方式应努力脱离统一规划的模式,认真地分析每个人的智能状态,才能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20世纪末出现的走班学习(学生不是固定在一个行政班级里完成所有的课程内容学习,而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自己的学习个性,适合时机地选择一定内容,在不同类型的班级间流动学习),由于其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对他们的教育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抓住闪光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他们取得哪怕是点滴的成绩和进步时,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我班上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16个字来描绘自己的"中国教育梦"。关于终生学习,他有一段动情的解释:"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  相似文献   

16.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1,(5):5-5
英国人教育孩子“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在英国学校里,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似文献   

17.
学习 ,是每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必经途径和手段。从广义上讲 ,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习 ,是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但一个人总不能毕生都在学校里接受教师的指导从事学习 ,他必须有一种“自充电”系统 ,自己教育自己 ,使自己不断充实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才能 ,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和环境的变化。这种“自充电”系统就是养成自觉的创新性学习行为。养成学生自觉的创新性学习行为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  一、“创新学习”的界定  什么是创新 ?本应该是“发前人所未…  相似文献   

18.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Salam anca)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学校要消除歧视、反对排斥,并提供优质教育。目前,我国教育中的许多改革,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义务教育中取消重点学校,学生就近入学;在特殊教育中采取“跟班就读”的方法,都与全纳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自的内心世界,只有他们认可你,从心底里喜欢你,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和你的教育。要想让学生接受你,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甘地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自己”。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学困生,就是指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级、每个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教育学困生是一个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用爱心、诚心、细心来转化学困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师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如果学生的心灵大门打不开,教师就是讲了许多理,讲了几遍、几十遍、学生就是不理睬、不接受,甚至当面顶撞。这时,你不妨试一试:一旦学生生病住院,你真诚地看一看;学生生活有困难,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