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杨志军小说的悲剧性冲突清晰地体现在人与荒原(自然)生命内涵的关照,通过对自然界万物与人的生命历程的冲突,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正因为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其作品表现出崇高的艺术品质,在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激烈冲突之中,体味着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不懈抗争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
《生命册》中刻画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她们不是一概而论的,也不是男人的依附和陪衬,作者给予她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得她们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试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入手,解读那些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欲望的之间的挣扎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非常轰动的一部小说,是描写自然环境与生物小说的精彩之作。从文笔到蕴含的深邃哲理、象征意义都让广大读者惊叹不已。这部作品是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经典。麦尔维尔将人类悲剧作为主要的创作角度,细致分析了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复杂的联系。通过这部作品来重新认识文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激发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人学会敬畏生命与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活跃着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如翠翠、三三、萧萧、夭夭、阿黑等,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生命之美。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多角度书写了这些少女的真、善、美,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他对"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三、道德思维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6.
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为使社会更加和谐,生命教育必须在全社会中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躬身》是全面反映甘南“环境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深刻描述了甘南地区在打造“五无甘南”的过程中涌现的人与事,体现出作者对甘南大地75万人以千万次重复的动作——“躬身”来共建良性生态的敬畏。具体来说,作品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了甘南地区三个层面的生态转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弥合,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基于此,作品深刻表现了甘南地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理念,从而引导读者重新发现人对环境的依赖及归属感,消弭生态蒙昧,倡导建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8.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3):I0005-I0005
第十三讲 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中)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源于自然,人的有生命的内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人与自然又是平等直辖市的,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彼此关联,休戚与共,生态伦理学视野中的人类观还要阐明共时性的人与历时性的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矛盾。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题。电影《寻找刘三姐》全面展示了广西自然生态的魅力,并描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及生存关系,关注了人自身的内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表达了人对生命自由与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怀乡的思想。这些丰富的生态表达对于当今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从一桩不幸的婚姻入手,以女主人公康妮与看守猎场的雇工梅乐士之间的感情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倾注了作者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蕴含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成名作,是一首多情的诗。小说的人物纯净、美好。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充满了和人性美、人情美。“香雪”们的梦想,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作品有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铁凝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出童话般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巴依阔夫的作品《大王》作为世界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表达了在遵循森林法则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这一观念与法国思想家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理论有诸多相似,且最终均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到人自身的道德上。  相似文献   

14.
正生命教育,是指与直面生命、人的生死问题相关的教育,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意义、理解生命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积极地生存,勇敢地面对各类问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而全面地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渗透生命教育,通过结合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更好发展,同时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克洛岱尔擅长以平实却富诗意和韵律感的文字描画生命复杂的情景。在菲利普·克洛岱尔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对人类生存的关心,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克洛岱尔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三方面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变形”的生态解读——从奥维德到卡夫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同名作品《变形记》中,都有关于人类变形的描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部作品所引发的生态思考,以及作家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关系中所揭示的人类走向非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一切的载体。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生物学知识大量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真正做到用知识呵护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帝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  相似文献   

19.
萧红、姜敬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她们独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也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在作品中元时元刻不在传达、渗透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是以女性视角来写作的,因而两位的作品显现出深刻的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20.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提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