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欧盟陆续实施了里斯本进程、地平线2020等战略。在实施这些发展战略中,欧洲应用科学大学主动担当"知识三角"中关键角色,以"巴斯德象限"理论理性定位学术使命,深入开展研究、开发与创新活动,有机融合应用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职能,完善研究绩效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欧洲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技术转移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智慧伙伴。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学术使命定位与实践探索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针对性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在现代大学合理化叙事中有着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是贯穿在现代大学发展中的一根“红线”.大学的协同创新是中国高校在大众化进程中的又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实质性程度更加紧密,是中国高校角色定位和功能创新的一次新契机.在协同创新的情境中,中国大学需要在新的矛盾对立和统一中,重新确证自己亘古常新的知识创造者身份和角色承担意识,再次澄明它的知识创新、学术发明、文明创造和人的培养的责任和功能,承担起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创新,是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统一。目前,大学开展协同创新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破解大学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积极培育大学文化与创新精神、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阐述了大学逻辑的基本含义,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阐述了大学逻辑的基本含义,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探讨大学的逻辑,揭示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科学理解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对于推进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国家科学的脊梁、民族文明进步的希望。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以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垄断性作用决定了国家的兴与衰。这一逻辑和事实决定了阻碍大学改革发展的问题必须率先解决,制约大学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作用的问题不能悬置也不容悬置。本文在回答为什么要提出"大学问题悬置"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及我国大学有待进一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大学问题不能悬置的原因。最后,对被大学长期悬置而未能解决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去行政化"三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最前沿,其工作绩效对大学持续的知识创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型大学把创新知识、发展知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知识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下,研究型大学必须根据发展知识的固有逻辑改革现有基层学术组织。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专业科层制学术组织改革仍未能满足知识发展综合化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大学应根据知识的特性和自身的特点,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创新基地、网络组织结构等形式对其基层学术组织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控制在50~60门课程之间、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分别控制在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1/3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三螺旋理论是研究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产业与政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大学使命的拓展、知识观的转变、三个知识空间的提出是三螺旋理论形成的基础。以大学为主体,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考察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对于大学治理创新有重要作用。大学应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增强创业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口”始终存在,从而产生人力资源错配及供给失调等问题;大学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不够、契合度不高,欠缺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大学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亟需再调适和再深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效益偏低,科研R&D边际化现象明显。为此,我国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契合贯通;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合力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扩散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学之源,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作为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以基本理念的支持,赋予现代大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同时,彰显自身的学术尊严和知识立场.大学之源赋予现代大学以厚重的历史感,大学之魂则赋予现代大学以理性的责任感.大学之源与大学之魂在大学之变的历史环境中彼此融合,共同为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双重保障,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可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在组织管理体制层面,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确保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有益于协同创新;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协同创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6.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审视大学文化,其在外部要适应以市场逻辑为标准的协作方式和价值判断,在内部要体现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特点的功能效度和体制环境。协同创新需要大学文化的软实力支撑,高校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个层面加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知识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回应当前知识社会的严峻挑战,大学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模式与体系。大学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其本质在于创建学习型大学。其任务包括创建大学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创建大学知识库、优化知识访问和共享;建构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管理生态,促成大学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加强大学间的合作,促进大学间知识的互动与整合;将知识管理与大学的绩效结合起来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在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1后,地方综合性大学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路,需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审时度势、清晰定位,主动面向区域发展,通过学科整合助创新、文化传承重特色、区域行业促协同等积极融入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然而,多元普世性的逻辑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实体化组建。近年来,国外大量关于影响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逻辑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动机因素、制约因素和决定因素,取得了富有规律性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学之源,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作为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以基本理念的支持,赋予现代大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同时,彰显自身的学术尊严和知识立场。大学之源赋予现代大学以厚重的历史感,大学之魂则赋予现代大学以理性的责任感。大学之源与大学之魂在大学之变的历史环境中彼此融合,共同为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双重保障,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