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国藩对子弟有独特的教育。他成功的教育经验主要有:教育子弟时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子弟要认真读书,不求做官发财,只求明理;教给子弟学习的方法:有志、有识、有恒。这些对今天的家庭教育都有一定的启益。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持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曾国藩十分注视家庭教育。他认为要使家道不衰,官职、财富并不是长期起作用的穗定因素,家道要兴旺,必须靠贤子弟。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深厚,一是受中国传统家训化的影响;二是曾氏家族的耕读家风;三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也是其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由此,决定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内容的广泛、深刻。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的儿子算得上权贵子弟了。然而,他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并没有因此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通过勤奋学习掌握了英文,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外交家;虽然曾纪鸿不幸早死,但他在古算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国藩不仅儿子个个威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在思想上形成了淡薄名利,黜奢崇俭、去财免祸的经济伦理观,在实践中他身体力行,并淳淳告诫家人去奢戒欲厉行节俭。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将调和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家书形式将其家训思想予以呈现。曾国藩家训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辈传世家训的影响,达到了中国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被后世文人贤士奉为教子圭臬。曾国藩以训诫族中子弟为己任,要求子弟要遵行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以"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和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以达到家族长存、国家兴盛的目的。将曾国藩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代家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而且能促使孩子构建起合理的劳动观和消费观。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家书》曾对中国近代学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1879年至1949年的七十年间,《曾国藩家书》(原名《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是读书人必读的书。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包含了仰事父母、下教子弟、治军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真实思想.而其训导子弟之法尤为学人所仰慕和效法。在《曾国藩家书》中,无论是与祖父、父、叔父书,与弟书,还是与妻、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组织的湘军,始终是在清廷要君主集权,与湘军将领要扩张地方势力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就曾国藩个人来说,由吏部侍郎组织湘军,到1860年总督两江、1861年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其道路是曲折的。清廷长期猜忌曾国藩,害怕他兵权太大,易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而又不得不用他,所以,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压制他、打击他,遂使曾国藩几起几落。但曾国藩在忠君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为政求学治家之道──读《曾国藩家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是中国晚清王朝的一代重臣,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理学家。在他留下的百多万字的家书中,充分体现了他为政求学治家之道。这就是为政作官:鞠躬尽瘁,报效君王,严于律己,善于用人。求作学问:勤奋刻苦,立志有恒,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治理家风:勤俭节约,勿骄勿奢,官宦子弟要多读书,明事理,务实事,不搞特殊化,等等。对《家书》中的这些思想,应该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有益成份。  相似文献   

11.
综观以往对赵树理的研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各自时代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偏离。赵树理在其个人话语与权威话语整合与分离之中,始终探索和实践着文学为民的道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作品,绝非有意迎合权威话语,更没有被权威话语所异化。  相似文献   

12.
印度杰出政治家甘地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甘地倡导新闻自由,维护报刊的政治独立,反对政府的新闻控制。他彻底排斥商业广告,以维护报刊的经济独立,并主张报刊自律。甘地认为新闻写作要客观、通俗,报刊要依靠读者并为读者服务。甘地新闻思想的渊源是其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个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个人”作了重新理解,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个性自由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孙中山的反帝思想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话题。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引发了对他后期反帝思想认识上的歧义。根据这个演讲内容,并结合在此前后他对帝国主义认识的深化程度,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来考察,孙中山已经具有明确坚定的反帝思想和立场。  相似文献   

15.
本将皮亚杰有关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运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教师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农村的调查研究。为了解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情,他身体力行,在农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在中国共产党内,他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在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继承前人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启发引导。他的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和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曾朝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1-13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与女性长期相处,女性的聪颖美丽深深地吸引着他、影响着他,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女性情结,这种情结对他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不仅只是深深地依恋、欣赏、关心、爱慕身边一大群清纯如水的年轻女性,更重要的是目睹了她们不应有的被轻视,看到她们地位的屈辱,命运的悲惨,给予了她们最纯粹的人性尊严。贾宝玉的女性情结成为曹雪芹"知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