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从一般规律看,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也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加剧使现代性危机日益加深。市场逻辑的泛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续颠覆,但又从另一面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依赖和召唤: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永恒眷注,成为消解现代性危机下肉体和精神二元分裂的根本原则;传统文化以"仁善"为核心的群体观念,对于现代人伦危机具有拯救价值;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提供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的现代性问题是指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冲击,从而激发德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而产生的自我反应。传统文化与德育现代性似乎是一个悖论,同时,受到人本主义的价值异化、德育权威的丧失、德育现代性的进程失衡和德育现代性理论研究滞后四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因此,德育的现代性路径构建存在着现实困境。然而,通过对德育现代性的解构,发现传统文化具有自我革新功能,并能为德育现代性提供载体和层级教育优势,所以,传统文化在还原德育教育主体性的基础上,为德育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对汪曾祺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显然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与眷恋.本文在对汪曾祺小说中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汪曾祺热"及其体现出的现代性,以适应现代生活及现代人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定位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具有超稳定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性的冲击和消解。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将是一个紧迫而又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使得人性在现代性社会中,遭遇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在现代性视阈下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然意识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张磊 《辽宁教育》2013,(5):38-41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科学、理性、自由、世俗化是现代性所高扬的大旗。而教育现代性在现代性大旗的指引下,始终秉承着理性、自由的理念。传统文化某些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教育现代性面前遭遇了困境,这样一种困境使得传统文化必须对自身在古今中外方面进行创造性革新。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为师法的对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的形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有关。文学的现代性诉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催生了胡适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11.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现代化社会的普适性特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哈贝马斯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根源于现时代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在形式上由文化现代性构想及其自我确证构成,其实质内涵规定并塑造现代社会和生活世界的现实状况。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是哈贝马斯和后现代主义者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在沪港洋场社会长大并接受现代教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性的追求是显性的。但作为"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的小说中还隐含着反现代性叙事。从她对人的非理性的认同、对现代文明的厌倦、对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迷恋等隐性叙事中可以窥见她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是皖籍文人在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阶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引领与创造的角色。本文将在现代文化转型与"现代性"诉求的总体框架下,立足皖籍文人视角,进一步勾勒皖籍文人多元探索的图谱,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遗留的精神资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的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用现代性理论来探讨闻一多诗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闻一多诗学生成于中国现代性蓬勃发展的时代,体现出与传统诗学既相承继又相断裂的现代性特征。对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当下诗学发展建构的深入把握:其一,在吸收西方诗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民族立场,保持诗学理论的民族品格;其二,当下诗学必须走"文化诗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根源于资本的增殖逻辑,资本逻辑的泛化必将造成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资本增殖逻辑的展开过程与西方现代性的进程是同步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西方现代性的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方向,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有着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性模式,克服了西方现代性弊端,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反映中国现代化性质与特征的现代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只要我们能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创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从而就能避免西方式的金融危机在我国重演。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现代性拥有多种颜面。就目前来讲,学术界大致清理出了以下几个最为基本的层面:对时间性存在的认同与推崇;平民化、大众化走向;个人自由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反思性、批判性文化类型的构筑与呵护;中西融汇式的文化资源模式等。我们在辨识中国文化现代性颜面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将会有利于克服当前学术界在此等研究领域所存在的视界狭小、缺乏评判标准、研究标本化、表层化等弊病,有利于摆脱单纯作“材料整理”的无作为状况,有利于真正还原历史、激活历史,有利于发掘出历史生成的力量源头与发展走向,从而能够使历史的研究服务于当下,导向于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